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統戰工作、文學意義、制造業、釋放市場活力、文化遺產保護、中華文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陳延武:全黨動手做統戰工作是對全體黨員的要求】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陳延武認為,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明確了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的方向和任務,是指導統一戰線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獻。1.黨委要履行對統戰工作的領導職責。要進一步增強各級黨委的統戰意識;要對黨政領導班子開展統戰工作進行考核;要在全社會廣泛開展統戰宣傳工作;要在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開展統戰理論政策教學。2.黨政領導干部要帶頭做統戰工作。開展活動是統戰工作的重要載體和方式。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帶頭參加統一戰線重要活動。3.完善統戰工作的體制機制。一方面黨委統戰部部長應由同級黨委常委擔任。另一方面要切實發揮統戰部的牽頭協調作用。4.建設高素質的統戰干部隊伍。一是認識統戰部的新定位和新職能。二是加強統戰部門領導班子建設。三是加強統戰部門干部能力建設。5.發揮黨員在統戰工作中的作用。全黨動手做統戰工作是對全體黨員的要求。6.加強聯誼交友工作。一是要“為黨交友”。二是要“真誠交友”。三是要“深入交友”。7.加強基層統戰工作。著力做好縣級統戰工作這個重點:一是黨外知識分子工作。二是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工作。三是民族、宗教工作。
摘編自光明網
【劉醒龍:文學的意義只能是“不識時務”】
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家劉醒龍表示,文學最不應當表達的便是各種各樣的“識時務”,文學的意義只能是“不識時務”。巴金在寫給1991年5月召開的全國青年作家會議的賀詞中說:要用心寫作,將心交給讀者。巴金的這句話博得與會青年作家經久不息的掌聲,因為這才是文學的至理名言。20多年過去了,我始終記著這句話,我認為對作家來說,還必須將心交給自己。唯有掌握了自己的心,才能夠發出屬于文學的聲音。不識時務者之所以能夠被譽為“圣賢”,就在于他的一切首先屬于自己的心。
屬于自己的心的文學,往往會與世俗習慣產生沖突。而文學存在的意義恰恰是對世俗的拆解,從中找出心靈的真實。心靈真實基礎上的文學才有可能于歲月之河中逆流向上。文學是時代的氣節,還原到敘事上,文學可以是人對生命的敬語。一個時代的知識分子人格,標志的是這個民族的人格,這些年,中國的知識分子人格形象被人為矮化,并非知識分子本身真的那么糟糕,而是糟糕的一面被過分夸大了。實際上,懂得并堅持自守的知識分子在中國比比皆是。文化與文明的重建,首先必須是知識分子人格的重建。
摘編自《人民日報》
【甄炳禧:制造業向高端轉型升級應吸取美歐“去工業化”的教訓】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甄炳禧指出,我國宜通過實施“中國制造2025”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實現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對中國而言,實現制造業向高端轉型升級至關重要,但這不能以放棄廣大傳統產業的優勢為代價,而是在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的同時,還要以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升傳統制造業的競爭力。
我國雖然已成為第一制造業大國,但要成為制造業強國依然任重道遠。在勞動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幣升值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一些傳統優勢制造業開始出現制造環節向國外轉移的情況。應吸取美歐“去工業化”的教訓,避免走美國國內制造業空心化后“再工業化”的老路。1.實現制造業高端化和智能化需要進一步開放,特別是進一步改進引資的環境。2.借鑒美國建立全國制造創新網絡的經驗,推進我國區域創新系統建設和新興產業的合理區域布局。3.加強企業、高校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協調合作,最終讓后者在開發和應用高端制造技術方面發揮主角作用。
摘編自《人民論壇》
【孫蔭環:創造寬松、高效的市場環境,釋放各種潛在的經濟活力】
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孫蔭環表示,投資行政審批制度帶有濃重的計劃經濟痕跡,已經嚴重制約了市場創新和經濟的發展。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應當采取措施加快企業投資行政審批改革,創造寬松、高效的市場環境,釋放各種潛在的經濟活力。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1.強化頂層設計。讓執行層對所肩負的職責有清晰的把握,對實現職責的路徑有清晰的設計。決定取消的,決不允許變相反彈;確定下放的,要做好上下銜接。投資審批制度改革要注重質量,不能簡單一放到底,要和基層承接能力配合好。2.推行在線審批,建立各部門相通的審批平臺。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加快建設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建立投資項目統一代碼制度,設立“異常信用記錄”和“黑名單”,用“制度+技術”解決審批難和監管弱的矛盾,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3.建立企業投資審批制度改革成效的反饋機制。對于投資審批過程中的不合理情況,要有反饋機制和糾錯機制,給予企業申訴或行政仲裁的渠道。4.加強對社會投資活動的引導和監控,防止把“備案”變成“審批”。對于執行中“明放暗不放”,甚至收回或變相收回的行為,加強督促整改。5.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對投資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應著眼于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讓企業根據市場信息自主地進行投資決策,同時強化政府在維護公共利益方面的管理職能。6.在全力推進依法治國的同時,依法調整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
【顧曉鳴:防止文化遺產保護功利化,讓文化遺產釋放更大潛能】
復旦大學教授顧曉鳴表示,當下,人們懷舊和創舊的意識日漸濃厚:許多優秀的蘊含歷史文化要素的建筑、產品和文藝作品正源源不斷地被創造出來。因為,人類大量的秘密都埋藏在它的“古”和“舊”里面。這既包含了它的歷史,又包含了許許多多有形無形非常神奇的元素。古老文化里有些不為人知的還未能得到充分解釋的遺產,蘊藏著極其深奧而富于生命力的寶貝。歷史文化遺產作為生命體的城市的DNA,規約著城市生長及其發展的命和運。而這就是遺址和街區的保留和保護的內涵。同時,歷史文化遺產在消費社會和商品化過程中,也可成為創新資源和價值源泉,外化為時尚;另一方面,當蕓蕓眾生以發財、出名、時尚、新潮為人生標的而無暇他顧時,猛回頭,發現生命的真諦卻被丟失和遺忘,于是,“懷舊”更在本質上成為現代人重新發現自我,創造人生的個體獨特性的必由之路。
當務之急,要讓文化遺產釋放更大潛能:首先是遵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同生長規律,發揮各自優勢,激發潛能活力;重點關照遺產依附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和資源等,做好文化空間的整體性傳保護;更重要的是,要防止文化遺產保護的功利化,讓普通百姓都能從中得到收獲。
摘編自《文匯報》
【劉夢溪:中華文化是個大包容概念】
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劉夢溪認為,中華文化更是如此。談論中華文化,應認識到它其實是個大包容的概念。中華文化并非只有黃河文化一源,長江文化同樣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但二者具有不同特征。如果說黃河文化具有內陸文化的特征,那么,長江文化已多少帶有海洋文化的特征。自古以來,黃河和長江這兩河兩源文化相互交融而又各自發展,哺育著中華民族。
中華文化除了起源是多元的,學術思想也是多元的。儒、釋、道三家并存,就是學術思想多元的體現。中華文化的又一個特點是不排外,這也體現了它的包容性。儒學對佛學的態度,說明中華文化的大傳統是不排外的,對來自遠方的思想能夠雍容接納。不僅中華文化,其實“中華”也是個大包容的概念。只要了解中國歷史,就能體會到這種包容性,就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國。人類應該承認差別,保護與尊重多樣性。道路、途徑、方法、手段不必相同,終極目標常常不無共指。文化發展如此,其他方面也是如此,都應提倡包容。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