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上的人文與人心
梁周敏(河南省委黨校副校長):“一帶一路”的推進在積極而為的同時應順勢而為。古代的絲稠之路山高路遠,困難重重,沒有現代交通的便利,全靠人牽馬馱走出了一條貫通歐亞的道路。可以想像當時如沒有不同國家和人們的需求,沒有彼此互利的交換,沒有交換中彼此的雙蠃,這條商路或許就不會開通。今天我們要重啟“一帶一路”,非常有必要走進歷史的深處, 探究一下我們的先人為什么開辟了這條道路,他們向遠方輸送交換了什么東西,他們從交換中收獲了什么,在交換中遇到過什么障礙又是如何克服的?
盡管今天與昨天的世界已大不相同,但歷史總有它驚人的相似之處,走進歷史的深處,向我們的前人學習,或許可以借鑒到我們期望得到的真經,也可避免前人曾經經歷的曲折和犯過的錯誤,得到我們如何順勢而為重啟“一帶一路”的正確答案。
哇春芳(外文局總編室副主任):對古絲綢之路的研究確有必要,至少對豐富“一帶一路”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有益的,但研究的角度和切入點要認真思考,不能泛泛而言,也不能把所有古絲的研究都套上“一帶一路”的新帽子。其實,從研究的層面,我感覺,現在可以考慮將各種相關研究逐漸梳理到“一帶一路”的主題框架下, 集歷史追溯、理論探討、政策解讀、現實分析、地區規劃、國別研究、對策建議等于一體,形成完整的帶路學研究體系。
趙磊(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要加強民心相通,推動科技和智力在兩大洲的交流互動,鼓勵教育、就業、旅游、人才等市場相互開放,夯實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合作的社會根基。中國文化在輸出精英文化之前,要先做好大眾文化與流行文化的傳播與鋪墊。
真正崛起的中國,不能在經濟上僅自大,不必在近現代歷史上僅悲憤,不需在文化上僅念舊,不容在現實博弈中僅忍讓……;坦坦蕩蕩、兢兢業業,崛起的目的,不是總量占比不斷提高,而是希望中國人內心有歸屬與溫暖,人與人之間有友善和關懷,國際社會對中國有欣賞與認同:既喜歡中國做什么,更喜歡中國是什么。
劉建冬(國家電網英大傳媒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高級編輯、投資管理部主任):《請總理放心,我們一定給中國裝備長臉》文章,文章內容很好,但文章標題在國際文化傳播過程中,會產生誤解,不被國際文化接受。 難道,我們做事就是為了讓總理放心?就是為了長臉?價值觀有點立不住啊。我們什么時候看到過美國媒體報道某企業做了什么事,請奧巴馬放心?為誰長臉?在“一帶一路”走出去的過程中,類似表述,一定要避免。
張榮剛(中共深圳市委對外宣傳辦公室、深圳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高級新聞顧問):“一帶一路”不僅僅是個經濟問題。“一帶一路”的落地同樣是一種對外價值觀的傳播行為,不但要考慮國際傳播的話語體系,更要考慮價值認同!
陳平(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府顧問委員會咨詢專家):
“一帶一路”是國家發展的舉國之措,而不是為誰而做。應該是為國家繁榮和民族強盛而負責。
孫楊(博雅公共關系公司):我們需要用對方聽得懂,易于接受的語言表達自己、宣傳自己。通過有效溝通建立互信、征服人心。從而為務實合作奠定基礎。
劉建冬(國家電網英大傳媒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高級編輯、投資管理部主任):
關于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問題,困擾高層多年。“一帶一路”同樣面臨如何走出去并走進去的問題。其實兩者本質是一樣的,那就是, 你是否有他國真正愿意接受的東西?有符合他們需要的好東西?或者價值觀契合(至少不排斥)、情感契合的東西……。目前,我們對外傳播之所以如此困難,不是語言表達的問題,不是翻譯問題,而是語言本身承載的內容出了問題,因此要在價值認同上做文章。無論孔子學院、紐約大屏幕播放的紀錄片,還是國家各種文化基金的巨額投放,都不能沉醉在自我陶醉和自說自話中。
陳平(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府顧問委員會咨詢專家):
文化輸出要真正做到被國際社會所認同、接受,首先要了解世界的游戲規則,既不能自說自唱、自以為是,生硬推銷,也不能僅僅投其所好。 文化需要自尊,也需要受眾,如果用平等自信、不卑不亢,目的性不要那么強烈的態度,走大眾底線,不要過度展現政治傾向、國家意志。
過去,我們總是習慣國家派團出去展覽、參加演出比賽,而其他國家都是社團甚至個人行為,我們聲勢浩大、財大氣粗,不是民間行為,而真正的國際舞臺大部分都是普通民眾的自發行為,出發點與效果自然不盡相同。“一帶一路”文化輸出,要切忌淡化政府行為,放手讓民間社團、個人、協會去參與,國家給予方向性把握與指導即可。這樣做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我們要總結經驗,為什么這么多年一直是大投入、大規模地搞文化活動,但影響力和聲望都依然有限?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深入民眾,像是完成政治任務,所以世界對我們也充滿提防和警覺。如果變成了民眾的自發交流,效果就不同了。就好比培訓,同樣是參加培訓班,官方出錢派人去參加與個人掏腰包去參加,目的和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完成任務,而后者是自發的需求,主動性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民間外交就是最好的器。
梁周敏(河南省委黨校副校長):
中國傳統文化給了“一帶一路”什么樣的力量支持呢?儒家學說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如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等,都是解決國人生存交往、傳承發展之道。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學說總是正統和正道,它滿足了為政者和民眾進取的理想和奮斗的文化支持。但人有自由的天性,有不愿受生存發展束縛的內在向往,道家如莊子學說提供了人們心靈自由和實踐修為的自由觀。老子的道家學說述說了無為而治、柔弱如水的為政和個體修為的道理,滿足了人們自由想像和心靈無拘的文化滿足。人還有不滿足已知世界的追問,以及我如何、怎么辦的問題,追問無窮的欲望和有限的時空的關系,這些追問亦是人的本性。佛教學說則對此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滿足了人們精神上的幻想和靈魂永生的需求,慰籍了人們在現實世界遭受痛苦的心靈。正因為儒道佛在文化上滿足了國人精神的種種需求,所以千年來不論焚也好、坑也罷,都不能弱減它的力量。國人精神和信仰的力量慣常從中汲取和尋找。
民主和科學是時代的潮流,國人要生存和發展必須崇尚之信仰之,并真正將民主和科學的力量升華成自覺的價值追求,推動并上升到信仰的層面。由此認為,國人的價值觀在中國社會大變遷大轉型中既有混亂、值得批判整肅重構的一面,更有堅定正確呈現正能量的一面,如不是,就不能解釋三十多年中國巨大的歷史進歩,也不能很好說明“一帶一路”所追求的融合、溝通、合作、共蠃的愿景和行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