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一帶一路百人論壇”公眾號成立已經一個多月,越來越多的海內外專家齊聚一堂,為使“一帶一路”規劃盡早落地而貢獻力量,大家各抒己見,觀點交融,產生了很多燦爛的思維火花,政府與企業猶如“一帶一路”鳥之雙翼、車之兩軸,本期我們以政府和企業在“一帶一路”中的作用為主線,結合人文、人心等若干方面來介紹各位專家的精彩觀點。
一帶一路上的政府與政治
于今(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執行院長、國家智庫總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要與國家戰略決策同步,甚至要走在國家決策前面,要借鑒國際上政府治理的先進理念,因國情、黨情、民情、區情、社情制宜。否則事倍功半,甚至功虧一簣,尤其是“一帶一路”。
梁海明(盤古智庫學術委員):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說在她國務卿任內有兩大功績,一是成功拉攏緬甸,二是推動美國重返亞洲。東南亞國家普遍政治上依靠美國,經濟上依靠中國,兩邊得益。這些東南亞國家,發現和中國走太近,并不能使利益最大化。反而與中國若即若離,才能得到更多好處。這是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必須考慮的政治背景。
何謂王道?對手不乖,便從他身上碾過。何謂霸道?乖的,也碾過。何謂孔孟之道?碾之前先跟他說一聲。
梁海明(盤古智庫學術委員):
“一帶一路”要得到沿線各國的更大程度認同,突破口或可放在金融領域。當前隨著國際金融體系的逐步一體化,各國金融系統愈趨深層次聯結,金融漸漸成為一種國際共同“語言”,各國民眾對股市、外匯市場、債券市場、重金屬價格等共同的體驗,已產生了廣泛“通感”,面對金融市場的表現,無論語言、風俗、民族、國籍都不是障礙。因此,適量增加通用的金融“語言”,與沿線國家溝通、合作,應可增加“一帶一路”對沿線各國民眾和機構的吸引力。印度總理莫迪在其訪問中國期間,和中國領導官員洽談了經濟走廊項目,莫迪表示“不能接受”中巴經濟走廊項目。
曹紅輝(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不可能因為印度反對,就放棄與巴基斯坦的戰略合作。事實上,他們反對了六十多年了。
李杰(山東省電建三公司總經理助理,海外市場部總經理):
印度確實是一個很矛盾的國家,還是應該集中精力解決印度國內的問題,一心一意搞建設更實際一些。印度目前確實不是中國對外投資的首選,需三思而后行。歐美日韓企業先后在印度投資建廠生產電力設備,但是國內企業沒有一家有類似動作。最近風電和光伏企業試水印度可再生能源,我們還要拭目以待。
梁海明(盤古智庫學術委員):
莫迪經濟學如進行不下去,會開始死磕巴基斯坦、中國。印度莫迪政府最近是麻煩不斷:前印度總理辛格、國大黨總理候選人拉胡爾·甘地,不斷批評莫迪推行的土地改革;近十萬農民四月中在新德里示威,批評莫迪重商輕農忽略貧民。莫迪擔心民怨擴大,就宣布把土地改革暫擱一旁。土地改革涉及交通、電力和工業發展、基建配套等項目,土改暫停,這些項目也隨之暫停。另外,莫迪在印度國內的威信、權力開始走下坡路。例如他在競選總理時承諾停收回溯稅,但在今年初,印度稅務部門仍然向外來基金公司,追討過去3年資本增值稅,莫迪很難下臺。如果繼續發酵下去,莫迪經濟學就會慢慢演變成安倍經濟學,國內經濟搞不好,就轉移國內矛盾和視線,未來要么和巴基斯坦,要么和中國死磕。
曹紅輝(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
“一帶一路”,不戰而得歐亞。一個世紀前,圍繞歐亞大陸(陸權)和海洋(海權)優先展開爭論。英國人麥金德(H.Mackinder)說:“什么人統治東歐,就控制心臟地帶;什么人統治心臟地帶,就控制世界島;什么人統治世界島,就控制世界。”心臟地帶從東歐向東,南下包括伊朗再向北至新疆、西伯利亞。世界島即歐亞大陸。
麥金德當時重歐輕亞,現已過時,但陸權原則仍可適用。其名言可改寫為:“什么人統治中國,就掌控新的心臟地帶(中國經俄羅斯到東歐);什么人掌控新心臟地帶,就能號令世界島;什么人號令世界島,就能主導世界。”而當時強調海權的美國海軍將領馬漢(A. Mahan)說:“什么人控制印度洋,就主導亞洲。印度洋是七海之鑰。21世紀世界的命運將決定于此水域。”“一帶一路”,通吃上述兩條。
儲殷(國際關系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中美關系遠比中俄關系重要,也是“一帶一路”必須高度重視的基本前提。“一帶一路”不是挑戰美國,我們不希望美國這么看,可是我們內部多少人就這么看。這么搞還不如繼續韜光養晦。
梁海明(盤古智庫學術委員):
日本安倍政府很有“漁民基因”,漁民出海捕魚,追求的是“富貴險中求”,不但喜歡冒險,也慣常越界,被發現了、譴責了乃至被打擊了,就退回界內,要不就繼續直前。所以安倍政府的這套,不是“佼佼者”行為,而是“搞搞者”行為。
安倍是在“情愿做一天鯊魚,還是做一世咸魚”左右搖擺,看起來非常“魚樂無窮”。
曹紅輝(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
美國人大多不看好“一帶一路”,主要理由與國內部分學者看法接近,沿線國家政治風險太大。對亞投行,則普遍認為自己搞砸了,但也懷疑中國是否能搞好,比如環保、勞工問題,還有中國能否公平處理越南、菲律賓這些與中國有領海爭議國家的融資申請。
梁海明(盤古智庫學術委員):
從商業角度來探討的話,在商言商,外邊看好亞投行的不多。例如有人提出zero-base budgeting的概念,說美國搞世行,能做到“強大品牌、簡單生意、持續賺錢”。中國的亞投行,可能是持續燒錢。亞投行未必可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例如日本搞的亞行,沒見怎么提升日元地位。日本當年采用的貿易結算與離岸市場的模式,推動日元國際化并不太成功,現在亞投行有些資本輸出與跨國公司結合的味道,但無論是美國還是德法英,他們資本輸出與跨國公司的成功,不是因IMF、世界銀行,而是他們的跨國公司強,商品好,錢出去了還能方便回來。
曹紅輝(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
情況不同。當初,日本忽略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支撐,又缺乏基本的國際政治基礎,因此沒有國際貨幣所需的國際信用,沒建立起支付清算、信用評級等區域性金融基礎設施,而且區域性匯率協調和金融監管機制也沒有,日元匯率上竄下跳,幣值不穩,日元的國際化當然搞不起來。10多年前,我與如今的日本銀行行長就為此達成過共識。
梁海明(盤古智庫學術委員):
亞投行還不僅這個問題。前段時間香港有個南南會議,會上那幾個小國的代表,把一帶一路、亞投行這事完全當作是要援助他們。孟加拉駐聯合國大使就在會上發言當眾說,他們的工程世界銀行都不肯借錢,只有中國會幫他們, 一副天上掉錢欣喜若狂的樣子。我是一邊聽一邊流汗,這位仁兄太直接了和太赤裸裸了。這同時也說明,我們的一些海外宣傳和傳播不到位,讓這個仁兄誤會了。 但如果宣傳得當,亞投行就未必如此受歡迎了。
曹紅輝(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
10多年前,制定人民幣國際戰略時,已全面吸取過日元的教訓。知易行難,中國何時建起來,需要根據自身金融改革與發展來決定,但至少不會重復日本的教訓。
梁海明(盤古智庫學術委員):
世界銀行、亞行的宗旨是扶貧,消除貧窮。亞投行宗旨是搞基建。搞扶貧的,可能借出去的錢,最后都沒打算能收回來,所以世行、亞行很多壞賬。 搞基建的,一般都是想收回成本加上一點利潤。那些窮國就會考慮,原來向中國搞的亞投行貸款是要還錢的?以前中國不是都援建的嗎?而且我們過去幾十年向歐美、日本借錢,都沒想過要還,頂多就是以后跟他們指揮棒走。既然最后是要還錢的,那少條高鐵、少條公路,還是能活,就不建了吧? 亞非國家的民眾,之所以對世行、IMF反感,原因是你貸款給國家搞基建,肥的是該國的官員,還債的是該國的民眾,破壞的是他們家園、環境。從亞投行目前的態勢來看,和世行、亞行沒區別,只是把美、日,換成中國而已。沿線國家只是多了一個債主,別的暫時看不到還有什么不同。
曹紅輝(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
以前,我們給全球160多國搞規劃,很多非洲國家就以為規劃項目就是中國援助資金,搞得一些駐外工作人員也這樣認為。到現在,還有很多國人認為,我們規劃的幾千億美元項目就是我們要投資的金額。我經常說,不能因為你自己缺乏常識,就趕緊把錢給你呀。當然,對外宣傳、人文交流的確急需跟上。
梁海明(盤古智庫學術委員):
不知道亞投行屆時的年利率會是多少。中國目前年利率是7%左右,但歐美普遍是3%-4%,利率問題未來應該也是道門檻。如果未來亞投行的利率是3%,那作為中國企業,我還辛苦去投資干嗎? 玩套利游戲更方便,找家沿線國家的關聯企業合作,借了3%利率的錢,再把這些錢拿回中國國內,7%的利率,當中套利4個百分點了,這筆投資更易操作。這個bug一定要想辦法堵上。
曹紅輝(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
這取決于亞投行在哪發行債券,獲得資金。相信會逐步增加在境外資本市場的債券發行和同業拆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