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超越黨外知識分子、“四個全面”、首腦外交、城市邊界、人類文明交往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小寧:做好黨外知識分子工作要講究方式方法】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戰理論教研部原副主任教授李小寧指出,做黨外知識分子的工作,要適應工作對象的特點。許多黨外知識分子有知識、有專業、也有個性,有時候說話比較偏激,愛發牢騷。和他們打交道,應當多尊重多包容,多看他們的主要方面,多看他們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做到容人之異、容人之短、容人之失。黨外知識分子中有一批有影響、有個性的人,喜歡針砭時弊,甚至發出一些不正確的言論。對這些人不能輕率定性、輕言放棄。只要他們在基本政治立場上沒有大問題,就要有容人的雅量。當然,對錯誤的政治傾向和政治觀點,該規勸的要規勸,該批評的就批評。批評要講究方式方法,大家坐下來交流討論,和風細雨,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講清道理,以理服人,而不要劈頭蓋臉扣帽子,以勢壓人。對極少數一時發表了錯誤言論甚至發表了不少錯誤言論的人,也不要簡單排斥,還是要硬著頭皮去做工作,爭取他們轉化。哪怕他們不能全部認同我們的主張但能認同一部分,哪怕他們在思想上不贊成我們但能不付諸行動,也是有利的。
摘編自光明網
【李君如:“四個全面”抓住了治國理政的目標、動力、保障、領導四根支柱】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表示,從理論上講,“四個全面”的提出,標志著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完善和成熟。“四個全面”抓住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治國理政的目標、動力、保障、領導這四根支柱,形成了治國理政的科學思路和基本框架。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階段性目標;“全面深化改革”脫胎于改革開放這一強國之路和發展的根本動力,又在“全面”和“深化”上發展了“強國之路”和“根本動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也是在堅持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治國方略的同時,在“全面”和“推進”上發展了這一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治國方略;“全面從嚴治黨”同樣在“關鍵在黨”這一根本問題上堅持和發展了新時期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四個全面”集中體現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治國理政的戰略布局。
摘編自《經濟日報》
【岳西寬:新時期的首腦外交成功奠定了未來中國外交的大格局】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岳西寬認為,開展周邊外交要有立體、多元、跨越時空的視角。1.布局:建立互信,打造“亞洲的事務應該由亞洲國家主導解決”的國際秩序新理念習近平主席積極倡導和推動首腦外交。2.破局:提出“一帶一路”的宏大戰略構想,這個戰略思想既是經濟層面的,又是政治層面的,極具前瞻性,是一個跨越時代的外交戰略。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條件下,“軟實力”和“巧外交”成為拓展一個國家戰略影響、提升其國際形象的重要手段,而“首腦外交”又是集中展現“軟實力”和“巧外交”的重要場合。新時期的首腦外交,成功奠定了未來中國外交的大格局,并實現了使中國從世界外交重要的參與者向世界外交規則制定者的角色轉變,這是中國外交一個歷史性的飛躍。
摘編自《唯實》
【耿波:城市邊界將最終引致中國城市發展模式的本土回歸】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耿波表示,劃定城市邊界,是我國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重要內涵,也是緩解當前各種“城市病”多發的重要途徑。城市邊界的提出是對城市與鄉村強化溝通的促動。城市邊界引動的城鄉溝通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第一,在區域資本結構上,城市邊界的提出意味著對鄉村社會資本權利的確認,遏制城市對鄉村資本的無限吞占,以此使城市與鄉村在資本對等基礎上實現良性流動。第二,在區域社會建設上,城市邊界的提出意味著在區域范圍內為“城市人”與“鄉下人”共在的社會實現了正名。第三,在區域空間結構上,城市邊界的提出使區域范圍的“廊道空間”呈現出來。
進而言之,城市邊界所引動的城鄉間交流還僅只是其表層效應,城鄉間交流的活躍化最終引致中國城市發展模式的本土回歸。城鄉間活躍的溝通將使城市發展落地生根,“城市”成為人們在城鄉間的活躍交流中匯聚其地方性認同的特殊“地方”。這種交流的經濟基礎是城市與村落間的資本交換,以此形成了城鄉間相對恒定的空間廊道;在此空間廊道中,人群、資本與其他要素的流動產生了本區域中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交往,并由此產生了群體的信仰認同。
摘編自《大眾日報》
【江海:法經濟學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全新的理論視角和方法借鑒】
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江海撰文指出,法律關系歸根結底反映為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運用經濟學的理論和工具來剖析各類法律現象背后的經濟邏輯、研究法治建設的內在規律,將為我們全面依法治國提供全新的理論視角和方法借鑒。1. 推進科學立法,必須抓住提高立法質量的關鍵環節,系統進行“成本效益分析”。2.推進嚴格執法,必須把握影響行為選擇的約束條件,切實兌現“法律行為定價”。3. 推進公正司法,必須提升具體司法裁判的科學水平,推動形成“正向激勵效應”。4.推進全民守法,必須樹立權利義務對等的基本理念,努力實現“資源均衡配置”。
摘編自《光明日報》
【景俊海:“一帶一路”為沿線國家分享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紅利搭建重要平臺】
中共陜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景俊海指出,當前,信息技術的普及和全球價值鏈的深化成為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世界各國相互依賴和利益交融程度進一步加深。世界各國迫切需要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一帶一路”戰略致力于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有利于將地緣毗鄰、經濟互補等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持續增長優勢,推動區域大合作、大交流、大發展,進而增強我國在國際經濟發展中的話語權,在國際經濟規則制定中更好體現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促進形成更加包容、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規則,進而有利于我國以及相關國家更好地分享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紅利。
摘編自《人民日報》
【彭樹智:人類歷史是人類文明交往從自發走向自覺的歷史】
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名譽所長彭樹智認為,人類文明交往是一個歷史哲學命題,需要認識“文明”與“交往”之間的有機聯系。人類文明交往又是一個不斷趨于自覺的過程,其歷史主題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自我身心的交往,其交往運行方式呈三角形路線圖。人類文明交往還是一種文明觀。總之,人類歷史是人類文明交往從自發走向自覺的歷史。人類文明交往的歷史觀念反映著不同文明之間和同一文明內部的交往,反映著物質、精神、制度、生態等文明的交往關系,反映著人類對真、善、美良知本性的弘揚。它強調“聯系”反對“隔絕”,關注“變化”反對“僵化”,主張“整體”“和諧”,并把這些哲學概念化為“交往”“互動”,從而形成了人類文明交往的歷史哲學觀念。這一歷史哲學觀念的核心思想是人文精神,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有機統一。探究人類文明交往的歷史觀念,是一個需要長期深入思考的問題。只有不斷完善它,把握其內在規律,才能促進人類和諧相處。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