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劉世錦
今年年初以來,在需求側趨勢性放緩的背景下,大宗商品價格下降、通縮預期增強、企業去庫存和信貸相對收縮等因素相互疊加,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雖然經濟增速尚未滑出合理區間,但部分效益指標降幅較大。隨著國際經濟狀況趨于改善、短期需求沖擊逐步減退、改革和穩增長政策效應開始釋放,預計下半年下行壓力有所緩解,全年有條件實現GDP增長7%左右的預期目標。現階段,政策著力點應放在加大供給側調整力度上,引導過剩產能逐步退出,促進兼并重組和優勝劣汰;同時,更加注重風險管控,著力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
利于增長的積極因素在積累
當前,國際環境略好于去年,出口增長穩中趨升。國際經濟延續分化態勢。由于各國所處周期階段和面對的結構性問題不同,導致宏觀政策進一步分化,但總體上向趨好或趨穩的方向發展。歐央行QE正式啟動,美聯儲年內加息的可能性加大,大宗商品價格有所企穩,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短期有所降低。今年國際經濟形勢有望總體略好于去年。
一是美國經濟穩步增長。3月份失業率維持5.5%,雖然新增非農就業人數在連續12個月維持20萬以上后有所降低,但就業狀態基本恢復到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水平。一年多來,產能利用率維持在80%左右。美聯儲資產負債表三年來第一次開始收縮,年中后加息的可能性加大。但市場和美聯儲都調低了中遠期利率預期,意味著即使啟動第一次加息,低利率仍將維持較長時間。
二是歐洲經濟短期明顯好轉。歐洲央行3月9日正式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市場已作出積極反應,核心國家和外圍國家的國債收益率都明顯下降,各項短期經濟指標全面好轉。
三是日本經濟維持低迷。由于實質性結構改革難以推動,日本強力的貨幣、財政政策刺激的效果已經逐步減弱。家庭平均支出連續11個月下降,新屋開工連續12個月下降。CPI持續下行,從2014年5月的3.7%跌至今年2月的2.2%。受國際油價、國內食品價格下降的影響,CPI可能進一步走低。
四是新興經濟體內部進一步分化。受新一輪改革措施的提振,印度經濟表現搶眼。去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長7.5%,創下14個季度以來的新高。截至今年3月,PMI顯示制造業連續第17個月擴張。受油價暴跌和烏克蘭危機影響,俄羅斯經濟陷入低迷。其他經濟體受價格下降、資本流出、財政平衡壓力和潛在增速下降等因素影響,經濟運行短期難有明顯起色。
內需趨勢性下行的調整力度減弱。一是房地產投資增速降幅收窄。1-4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6%,較上年同期回落10.4個百分點,比去年全年下降了4.5個百分點。受轉折性因素主導和高企的庫存決定,房地產投資下行態勢短期不會逆轉。新執行的信貸政策,對地產銷售增長會有一定積極作用,并適當改善投資預期。預計2015年房地產投資增速下降到5%左右,與去年全年下降了9.4個百分點相比,今年全年降幅會有所收窄。
二是制造業投資降中趨穩。鋼鐵、水泥等產能已處于峰值附近,重化工業產能整體過剩,房地產市場調整,汽車生產進入相對低增長期,制造業投資中長期調整仍未結束。制造業投資大幅下調的可能性減小,預計2015年有望增長11%左右。
三是居民消費增長維持緩慢下行態勢。考慮到儲蓄率仍較高、物價下行,以及信息、旅游、文化等新消費熱點持續較快增長等積極因素,預計2015年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左右。
綜合判斷,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仍會延續下行態勢。但短期去庫存、通縮預期、信貸緊縮帶來的需求沖擊下半年將有所緩解。若不出現較大意外沖擊,全年有條件實現7%左右的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