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政黨的政治性整合、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農產品質量、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經濟、馬克思主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鄭長忠:統一戰線工作有助于實現政黨的政治性整合】
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鄭長忠指出,在現代條件下,政治結構由政黨、國家與社會三個要素組成,其中政黨處于領導地位。所謂政黨領導是指政黨通過整合社會力量以推動國家的建構與運行,其中政黨整合社會,包括政治性整合與社會性整合,政治性整合是圍繞國家建構與運行的合法性而展開的,社會性整合是圍繞社會建構與治理的有效性而展開的。在中國,政黨的政治性整合,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功能是通過黨的統一戰線工作來實現的,即通過對在政治與社會中具有影響性與代表性的組織與人物進行整合與吸納,從而使國家公共權力的建構與運行能夠得到這些組織與人物以及通過受到他們影響與聯系的社會成員的支持與認同。
摘編自光明網
【金碚: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需注意四方面戰略空間變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會長金碚表示,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將深刻改觀,其發展戰略空間也將發生重大變化。科學判斷形勢,確立與之相適應的發展戰略思維,對于引領各地區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于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空間的變化,有以下幾個問題尤其值得觀察和研究:一、資源要素空間:培育經濟活動的持續盈利空間和便利性空間,是實現各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之一。二、產業技術空間:地區的發展不再是在同一產業技術層面上攀比擁擠,而是在多維的技術空間上展現其千姿百態。三、地區文化空間:形成自己的地區產業文化特色,克服產業文化的單薄性,才能拓展地區經濟發展的更大戰略空間。四、地緣戰略空間:各地區都將可能在中國及周邊國家經濟發展新的“點、線、帶、區、網”格局上獲得更大的戰略空間。
摘編自《北京日報》
【廣德福:以社會共治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農業部廣德福認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既是“產出來”的,又是“管出來”的。近年來,農業部堅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列入全年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和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
應認識到,單靠政府監管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問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求政府告別單向性、強制性、全能性管理,積極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抓實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進行系統治理,由政府引導,依靠社會各種力量齊抓共管,堅持標本兼治,實現社會共治。應加強監管執法力量和檢測能力建設,維護公平的法治秩序,注重發揮行業自律和市場機制作用;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大失信成本。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增強生產經營者的責任意識、誠信意識和自律意識。及時有效處置生產、收購、儲存、運輸、銷售等環節出現的各類安全事件,嚴懲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領域違法犯罪行為,對食品安全事件實行“零容忍”。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守法意識和道德水平,杜絕見利忘義、自毀長城的失德行為。
摘編自《人民日報》
【趙樹叢:新常態下,發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有著巨大的優勢和潛力】
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指出,各級林業部門要科學把握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全力服務新常態,全面提升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發展水平,為改善生態改善民生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新常態下,發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有著巨大的優勢和潛力。從消費需求看,生態需求已成為社會的主導需求之一,人們對改善生態的愿望越來越迫切,對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尤其是林產品種類繁多、綠色環保,契合了個性化、生態化的消費趨勢,有著巨大的消費潛力。從投資需求看,林區基礎設施極為薄弱,在生態建設與保護方面有著巨大的投資需求。特別是對生態建設與保護的投資,形成的將是非常稀缺的生態資本和綠色資源,這已成為新常態下投資的戰略重點之一。從市場空間看,經濟越發展、人們生活水平越高,對林產品的需求量越大。全球林產品消費量也大幅增加,林產品有著巨大的國際市場。從就業潛力看,我國有3681個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和2174個林業自然保護區,森林旅游和林業休閑服務業年產值5965億元,僅占林業產業總產值的12.6%,增長潛力和就業空間很大。從產業結構看,林業產業是生態產業、生物產業、碳匯產業,是產業轉型升級中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不僅可以促進綠色增長、綠色外貿、綠色就業,而且可以為我國二氧化碳減排提供戰略支撐,還可以為發展生物質能源、生物制藥和新材料提供重要基礎,為維護國家能源安全和資源安全開辟了新渠道。從區域發展看,發展林業可以加快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發展,增加貧困人口收入,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和城鄉之間協調發展,讓欠發達地區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摘編自《學習時報》
【林毅夫:取消保護補貼,減少尋租空間】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表示,中國改革開放采用的是漸進方式,而不是像蘇聯東歐那樣采用“休克療法”,把整個經濟系統中的計劃經濟所形成的扭曲一次性消除掉。中國當時采取的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對那些沒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產業,繼續給予必要保證;同時放開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產業,讓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來進入。和蘇聯和東歐的休克療法導致經濟崩潰停滯、危機不斷相比,中國這種漸進雙軌的方式取得了經濟穩定和快速增長。但任何問題都有兩面性,經濟穩定和快速增長,帶來的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收入分配問題和腐敗的情形。
為什么呢?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們形成了大批資本很密集、技術很先進的產業,但這些產業和國外相比,仍然不具有比較優勢,如果開放競爭就很難存活。在中國是這樣,蘇聯和東歐也是這樣。在蘇聯和東歐,這些企業也是靠保護和補貼存活,但休克療法是將保護和補貼一下子取消掉。問題就是,一下子取消掉之后,大量的破產、大量的失業會造成社會不穩,同時,政府也不愿意讓這些企業都破產,因為這些產業和國防安全有關,于是在休克療法、私有化以后還要繼續給予保護補貼。大量的實證經驗證明,要給保護補貼,就會有很多機會產生“尋租”,“尋租”就會產生腐敗的現象。蘇聯和東歐的腐敗現象不是比我們還嚴重么?因為給補貼的話就等于轉移支付,那些壟斷集團就是最有錢的人,這樣收入差距就越來越大了。
摘編自《北京日報》
【邱耕田:求同識異法使我們看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性】
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部邱耕田認為,求同識異法使我們看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性,同樣,根據求同識異法的方法論原理,我們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必須要做兩方面的工作:其一,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工作。所謂中國化,是指要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誕生出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突出的是社會主義實踐的個性或差異性。其二,用馬克思主義“化中國”的工作。所謂“化中國”,是指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觀點、方法等來指導中國的發展,使中國社會的現實發生積極可喜的變化,使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化中國”突出的是社會主義實踐的共性或相同性。當然,“中國化”和“化中國”是有機統一、密不可分的。正是在這種統一中,我們既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也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從而為我們事業的成功和中國夢的實現提供著制度和理論方面的根本保障。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