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統一戰線、PPP、釋放“第一動力”、創新創業主體、全球創新體系、公務員工資調整、金融改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周淑真:統一戰線服務于“四個全面”】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教授、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政黨理論研究基地副主任兼首席專家周淑真撰文指出,統一戰線工作與鞏固黨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是一致的。鞏固或擴大黨的社會基礎并不是說要把社會各階層各群體的成員都拉入執政黨內。因為一個政黨力量的大小和強弱并不總是同其成員數量成正比。這次中央統戰工作會議,執政黨注意到因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所帶來的社會新階層群體的出現,深入研究分析了他們的地位作用及其特征,提出重點做“留學人員”、“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工作。執政黨以自己的綱領、政策、措施和工作,代表和實現最大多數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的利益和要求,使他們凝聚和團結在執政黨的周圍,是統一戰線工作的主要目的。
執政黨站在時代的前列,立足于新的實踐,把握住時代特點,與時俱進,在社會結構發生變化時及時調整自己的政策措施,使統一戰線保持著的生機和活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能僅僅把統一戰線當作一種策略手段,而應當從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內在要求、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客觀需要的高度出發,強化統一戰線的地位和作用,使之服務于“四個全面”,服務于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摘編自光明網
【賈康:PPP的六大正面效應】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撰文指出,PPP(即“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英文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縮寫)是從投融資模式,到管理模式,再到治理模式貫通的新型制度供給,特別是對于在新歷史起點上面對全面建成小康和現代化的“中國夢”目標,力行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的當代中國,PPP更具有不容忽視的重大現實意義,它至少將產生如下六大方面的正面效應:第一,緩解面對城鎮化、老齡化歷史進程的財政支出壓力,使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第二,在公共服務供給中形成“1+1+1>3”的機制,使進入中等收入階段的社會公眾可持續地受益受惠。第三,為一大批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打開進一步生存、發展的空間,使現代市場體系更為健全和成熟。 第四,聯結、對接意義重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促進企業改革與全面改革的實質性深化。 第五,促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法治化建設,培育契約精神和催化專業、敬業的營商文明。 第六,有利于在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當前與今后的一個階段,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優化支持經濟社會發展后勁的選擇性“聰明投資”,增加有效供給。
摘編自《光明日報》
【楊承訓: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第一動力”】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楊承訓表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一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深化發展,為我國新階段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第一動力”論突破了“發展極限論”等絕對化觀點。“第一動力”論突破了以供給或需求拉動增長的發展路徑。“第一動力”論將社會經濟循環的“四環節”豐富為“五環節”。“第一動力”論有利于發揮社會主義發展經濟的優勢。
要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第一動力”。習近平同志注重創新的層次性,要求基礎研究和重大項目主要靠科研機構、大中型企業和科研骨干力量,打造創新高地;能夠很快適應市場需求的創新型項目,多數要靠廣大中小微企業和有一定技能的勞動者,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這可謂重大項目“頂天立地”,中小項目“鋪天蓋地”;不是一哄而起,而是一個有指導、有培訓的過程,讓創新者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實踐逐步提高。就空間結構而言,創新也有層次性。科技力量雄厚的大城市應發揮創新的領頭雁和重要基地作用;其他城市和鎮分層跟進,以雁行式格局有序展開,形成釋放“第一動力”的縱深陣容。
摘編自《人民日報》
【權衡:激發市場機制下創新創業主體的內在動力和活力】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所副所長、研究員權衡認為,培育科技要素實現市場化的“創新”機制,關鍵是要確立微觀的市場主體和創新創業的動力機制,向市場要創新資源創新活力和動力。從創新機制本身來說,企業家是“科學”、“技術”、“發明”等各類創新要素的發現者、搜尋者,企業家會根據市場價格信號、供求機制等,并根據利潤最大化原則,決定創新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企業家是溝通科技研發與產業化的重要媒介,也是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創新機制的重要的微觀主體。我們常常說,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其實就是指企業家的精神與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動力,本能地形成創新推動和冒險精神,成為市場機制下創新的重要動力和活力。
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首先需要大力培育企業家隊伍和階層,使之成為一系列創新活動的實際推動者和創新的主體。其次,需要明確,企業家的創新活動往往要遵循成本-收益比較的原則,要注意成本-收益原則對企業家創新行為和活動的深刻影響。
摘編自《文匯報》
【王文:建立全球創新體系,突破全球“創新梗阻”】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指出,僅靠一國之力,難以突破全球“創新梗阻”。為此,必須建立全球創新體系,使創新主體、創新基礎設施、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相互支持,共促發展。首先,要搭建好全球創新環境和創新基礎設施。只有以二者為基礎,才能培育出全球重大創新,形成需求、研發、生產、消費的完整的全球創新體系,并為之創建包括中介服務、金融服務、產權保護、政治環境、社會文化氛圍在內的服務體系;其次,必須站在全球角度構建新的標準,而不是把一國標準推廣到國際市場。
在新的全球創新體系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肩負人類重大創新使命,也共同制定產品標準,從而使產品利潤的全球分配更加合理,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為促進這一體系的建立,應從如下方面著手:1.設立全球創新項目庫,開展全球合作。2.創建有利于全球創新合作的良好環境。3.創建有益于全球創新合作的基礎設施。
摘編自《光明日報》
【楊建順:公務員工資調整的四個原則】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比較行政法研究所所長楊建順認為,以法治思維建立和推進公務員工資調整機制,應當堅持如下原則:其一是正常增資原則。一方面要定期、全面地調整公務員工資標準;另一方面要通過考核定期給公務員增加工資檔次。其二是平衡比較原則。國家確定公務員的工資水平時,應將企業職工的工資水平作為參照系,以使公務員的工資水平與企業職工的工資水平大體持平。其三是物價等補償原則。國家根據物價指數的變動等因素,適時調整公務員的工資,使工資增長率高于或等于物價上漲率,以保證公務員的實際工資水平不因物價上漲而下降。其四是法規范保障原則。公務員依法享有領取工資報酬的權利,而且享有領取“與國民經濟發展相協調、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的工資報酬的權利。
摘編自《檢察日報》
【吳曉求: 金融改革的核心是調整金融資產結構】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認為,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新常態環境下,中國金融體系面臨一定系統性風險,亟需加速推動存量金融資產證券化和建立開放的金融體系來化解風險,為經濟穩定發展提供新動力。一是推動寬度改革,核心是證券化,擴大融資的渠道,讓投資者有充分的自由選擇權;二是推動市場化,重點在利率市場化;三是推動國際化,重點在人民幣國際化。金融改革的核心是調整金融資產結構。為了維持龐大經濟體的持續增長,金融體系必須具備兩個功能。一是必須要有良好的配置全球資源的功能;二是必須要在全球有分散風險的能力。因此,中國金融改革的核心是調整金融資產結構,降低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總資產占金融總資產的比重,首先是推動存量金融資產的證券化,包括債權市場、股票市場,使現在銀行信貸資產的風險有提前釋放的機制。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