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簡介】

金民卿,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部主任" />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嘉賓簡介】

金民卿,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部主任
 
抗戰精神是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資源和歷史資源
金民卿 2015-05-22 宋雅娟

  關于抗戰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我認為以下3個方面需要高度重視。

  第一,要明確抗日戰爭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否定和動搖的。自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處在被侵略、抗擊侵略,追求民族獨立的進程中,而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唯一的一次全面勝利的戰爭,標志著中華民族追求獨立,追求解放的歷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抗戰勝利,是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的里程碑的事件,是一座豐碑。這座豐碑是不容質疑和推翻的。值得警惕的是,當前現實中,有一批人在抗日戰爭上做文章,比如有些人居然認為“既然我們沒有別人強,就不應該去抵抗,投降即可,在侵略者控制之下再發展”。這種漢奸邏輯就是對抗日戰爭的否定,也是對中華民族追求獨立、自由、解放實踐的污蔑。正是在此番背景下,我們必須要突出宣傳抗日戰爭在民族自由、解放歷史上的重大意義,對否定抗日戰爭意義的言論和做法給予有力的反擊,以正視聽。從而引導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少年學會正確地看待歷史,正確地理解中華民族追求自由、獨立的歷程是多么不容易,今天的獨立是多么可貴。

  第二,要看到抗戰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內在的關聯。用一句話來概括,即抗戰精神是核心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思想資源、歷史資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3個層面24個字,這3個層面與抗戰精神之間有一種歷史的連貫性。當前的文化精神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特別是近代以來精神發展的一種凝結、一種提升。

  抗戰的主題是民族解放,國家獨立,而核心價值觀的國家層面追求的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幾個要求,如果沒有國家獨立的基礎,一切都不復存在。所以說抗戰主題——民族解放的主題,為當今的核心價值觀奠定了一個根本的、長遠的歷史基礎。我們在追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時候,不要忘記我們的前輩、先烈為這樣的價值追求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我們要從他們的犧牲中汲取精神滋養。

  從社會層面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追求自由和平等,而這種追求的前提同樣也是建立在國家獨立、民族自由的基礎上。我們說中國夢是大家的夢,是人民的夢,而民族獨立就是每個個體追求自由、平等的前提。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過程中,實現了整個中華民族獨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此基礎上,每個人、每個群體才能呼吸得到自由的空氣,才能真正平等地和別的民族的人一塊相處。所以,我們要從抗日戰爭追求民族獨立、民族自由的角度看到它對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自由、平等、公正價值追求的意義。

  從個人層面來講,我們追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其中愛國是第一位的。抗日戰爭是通過抵抗外來侵略勢力而使國家獨立,這就是愛國主義的精髓。愛國主義首先要求愛護我們的國家,愛護民族。抗日戰爭動員了全中國幾億人民共同抵抗外敵,把整個民眾對國家的愛凝聚起來。因此,它弘揚的是一種正氣,一種精神,號召每個人都發揚愛國主義。當今核心價值觀所說的愛國精神和抗戰時期的愛國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事實上,愛國的價值觀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中華文化最核心的是“孝”,而“孝”有3個層面,一是侍親,即孝敬父母;二是忠君,忠于君王,古代君王就是國家的代表,所以忠君就是忠于國家;三是立身,就是自身發展。從中國傳統文化就可以看出,愛國是孝的核心,因此,中華文化強調,在民族和國家危難的時候要敢于擔當,即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抗日戰爭就是這種愛國文化的充分弘揚。現在我們就要把抗日戰爭中的愛國主義的精神發揚光大,讓其重現時代價值。

  所以,從抗戰精神中,我們能看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資源、歷史資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要將抗戰精神進一步發揚和轉換升級。紀念抗日戰爭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抗戰精神在當今時代弘揚起來。

  第三,我們要維護抗戰精神,并正確地繼承和發揚抗戰精神。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過程中,利用重大節慶和歷史事件作為平臺,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非常重要,抗日戰爭就是這樣的一個平臺。事實上,歷史上的很多其他事件也可以作為平臺,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挖掘各種重要節慶日、紀念日的豐富教育資源。”除此之外,重大歷史事件中的典型人物,如榜樣,他們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可以通過榜樣的力量,來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價值觀的建設不光是的掛著口上,寫在書上的,還需要媒體、報刊、影視等不同的載體,以形象的、貼近老百姓的方式和語言傳播,這樣才能起到實際的效益。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