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和日本民族有人共知的共同性一面 ,外在表現也有一致性如整潔 認真 規范。它們均存浪漫品質,日本愛短暫盛開的纓花德國有歌德等浪漫的作家和作品 。不同之處竊以為德國民族深沉 日本民族沉靜 一致中有不同,如德國的廚具可謂十八般功藝其它無法企及有蒸旦機 可做一百多種菜飯的廚作機 ,還有摘葡萄摘草莓等機器,若無沉靜之性則無一可研出使用。日本則既拿剖腹軍刀又愛品賞菊花,菊花與軍刀據說是日本的國民性稱謂。曰本插花藝木亞洲第一,美食講究精致,衣著時尚雅致。武與文動與靜 理性與感性 德國和日本都可謂有矛盾的秉賦和特質,雖有不同但又一致。也正是這矛盾性使它們都讓它國痛苦過 又讓別國總體上無法淺視它不能簡單地評價它!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 梁海明:
德國是西方國家中,比較向往東方,也比較有可能和中國深入合作的國家。德國與西方國家尤其美國有些離心離德,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鄧迪斯(Allen Dundes)在他的書作《生活就像雞寮里的階梯》("Life is like a Chicken Coop Ladder")挖苦說:"干凈和骯臟的組合正是德國民族性格的一部分,清潔干凈的外表和形式,污穢骯臟的內在和內涵"。德國人愛用大便作比喻,例如形容德國人很有錢的話,叫做"Geldscheisser"(金錢大便人),而如果德國人發現自己處于惡劣的情況下,則會說"Die Kacke ist am dampfen!"(熱騰騰的大便還冒著煙呢!)。對于德國民眾而言,他們則厭惡了美國式的忙碌、貪婪斂財,希望德國可以重新定位,開始"爬行式的去西方化"(Creeping de-westernization),從西方世界區隔出來,更加重視文化、靈魂、自由和藝術。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 趙磊:
德國不是用戰爭拷打世界,就是用哲學拷問世界。
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府顧問委員會咨詢專家 陳平:
德國這個民族是一個隱忍,克制,小心又不失野心的民族。兩次世界大戰背負的教訓,使得德意志民族的野性得以收斂,冷酷得以改善。但是內心還是剛愎自用的。所以他們看上去謹小慎微,處處防御,一旦時機到來,也會重新張揚起來。
理性與殘忍并存。自檢與批評并存,積極與克制并存。
從善時,德國人為善,從惡時,亦可以為惡。
德國人口八千萬,但是在諾貝爾獲獎者里占了很大的席位,為世界貢獻了諸多的科學家,思想家,發明家,日耳曼人的治學態度,以及對于自然,科技文明的探索精神是值得贊揚的。所以,跟德國人交往,需要講原則,有耐心,需要堅持自己的底線,要有尊嚴,因為德國人對于有尊嚴的民族,對有自尊的人是非常認同的。這也是他們能夠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后迅速崛起的基礎條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