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經濟新常態、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外資結構調整、教育、二次人口紅利、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霞輝:促進效率資本投入型增長路徑形成的三個建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劉霞輝表示,經濟新常態下可選擇消費需求拉動型與效率驅動型增長路徑。鑒于消費需求拉動型增長是一種有效率的資本投入型增長,故經濟新常態下增長路徑的選擇仍須維持一定水平的資本投入。因此,要促進效率資本投入型增長路徑形成,首先就要從造成資本效率持續下降的緣由入手。具體建議如下:
第一,逐步放開對要素市場的管制,深化價格體制改革,強調要素配置的價格機制作用,形成合理的相對價格體系,真實反映企業效率,導引各產業部門以真實效率為衡量基準的均衡增長。第二,建立以資金使用效率為銀行放貸標準,建立資本配置的評估指標體系,促進利率市場化,對資金導向效率較高的企業,降低融資成本;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充分發揮民間資本的高效性。第三,打破行政分割與區域壟斷,減少重復建設,破除行業壟斷,建立低效企業出局機制。
摘編自《經濟日報》
【韓慶祥: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就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
中共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兼哲學教研部主任韓慶祥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發展著的理論。因此,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必然是在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發展中不斷形成的。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要求我們,必須在學術自覺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作出科學的學理闡釋。其實質是對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道路作出一種理論范式上的詮釋,掌握話語權,進而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中國智慧。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在今天的理論形態就是習近平同志的治國理政思想。因此,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首先就是透徹地領會習近平的治國理政思想,客觀分析這一思想的哲學基礎、理論范式、時代背景、思想內涵、價值意義等。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吳其勝:外資結構調整將伴隨陣痛】
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吳其勝表示,雖然部分外資撤離只是局部和短期的現象,不會影響到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但不可忽視的是,外資結構的調整將會伴隨著陣痛。對于這些挑戰,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有效的應對。
首先,撤離的多數外資企業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其所吸納的從業人員在數量上相對較多,這些外資企業的撤離將會帶來一定數量的結構性失業和勞動力剩余,并且短期內很難被其他行業所吸納。其次,低端制造業外企的撤離凸顯了我國迫切需要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最后,吸引高水平、高質量的外來投資已經成為我國利用外資的一種長期趨勢,但外資結構的轉型也對我國完善外商投資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編自《文匯報》
【顧明遠:教育觀念的轉變要靠制度建設來保證】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認為,教育觀念的轉變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大家喊喊口號就能實現的,要有物質基礎,要靠制度建設來保證。應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依法治教,認真貫徹執行教育法律法規,并建立監督問責機制。一是完善投入機制。當前,人們最關心的是教育公平問題,教育的無序競爭也源于教育發展的不均衡。這種不均衡會拉大地區間教育質量的差距,進而加劇教育不公平,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現在,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生均教育經費差距很大。可以考慮制定一個全國生均教育經費底線,省級統籌達不到的省份由中央補貼。二是改革評價制度。不以升學率和考試成績評價學校和教師,把教師從分數中解放出來。這樣,教師才能放開手腳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進教學方法。這次中央出臺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就有利于中學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也有利于促進家長、教師轉變觀念。三是推進教育結構改革。應增加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校企合作,增加就業機會,提高職校畢業生待遇,解決千軍萬馬擠向普通大學這一獨木橋的難題。四是改進教育治理方式。政府應簡政放權,明確學校職責,不應把所有社會責任都加在學校身上。現在學校每年要接收上級下發的大量紅頭文件,包括交通、安全、衛生等等,校長天天忙于開會,沒有時間指導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政府部門應改進學校管理方式,松綁放權,讓學校自主辦學,辦出特色和水平。
摘編自《人民日報》
【周仲高:二次人口紅利是一種潛在紅利也是一種稀缺紅利】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研究員周仲高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持續累積的第一次人口紅利為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在新形勢下,中國人口發展將面臨紅利枯竭、結構失衡、競爭乏力等系列問題。在新常態下,如何重新審視人口發展形勢,認清獲取二次人口紅利的條件,對中國能否順利獲得二次人口紅利至關重要。與利用勞動力數量優勢釋放體力的第一次人口紅利不同,要獲得二次人口紅利,關鍵是通過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人力資本開發、經濟資本積累和社會資本運轉的制度安排,從而充分激發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釋放腦力,促進經濟增長。首先,要通過教育和就業制度創新促進人力資本的培育與開發。其次,要通過完善民生保障服務體系促進經濟資本的合理積累。最后,要通過創新社會治理體系促進社會資本的良性運轉。
總之,二次人口紅利是一種潛在紅利,但也是一種稀缺紅利,國家、地區間的爭搶不可避免。在新常態下,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核心是創新,而創新的關鍵是人才,通過深化改革與制度創新,讓人才的“腦力釋放”(智力創造)來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這就是獲取二次人口紅利的本質所在。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李先靈: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必須有利于黨和國家事業的長遠發展】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先靈指出,從全局看問題,從有利于黨、國家和人民的事業長遠發展要求進行頂層設計,以贏得與資本主義競爭中的比較優勢,應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戰略考量。
以史為鑒,使人明智。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深刻教訓說明,社會主義國家的前途命運要由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群眾的力量和智慧來決定。共產黨取得政權后制定的經濟政策,必須既要算好經濟賬又要算好政治賬,切實防范非公有制消解公有制的傾向,避免在“經濟方面”犯下“嚴重的政治錯誤”。歷史總能給人以深刻啟示。我們在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過程中,要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確方向,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堅持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在頂層設計和實踐操作中,必須以問題為導向,依憲進行頂層設計,按照程序和細則辦事,做到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在操作中,要切實防范公有資產流失風險和公有資產對混合所有制企業失控的局面,“不能在一片改革聲浪中把國有資產變成謀取暴利的機會”,謹防非公有制經濟消解公有制經濟。
摘編自《紅旗文摘》
(光明網記者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