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現代化研究、行政審批、社會學發展、中國經濟三個新增長點、大數據、“互聯網+”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高翔:現代化研究必須直面十個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總編輯高翔指出,現代化研究的理論和范式,每天也在接受新的檢驗與挑戰。十個有關現代化的問題,是研究者必須直面的。第一個問題,什么叫“現代化”,誰有資格界定現代化?第二個問題,西方現代化模式是否具有普世性,現代化是否等于西方化?第三個問題,如何認識現代化歷史?第四個問題,殖民侵略能否帶來現代化?第五個問題,現代化因素是否只存在于發達國家,其他民族和國家依靠自身的發展,是否能夠逐漸步入現代化?第六個問題,如何認識全球化與現代化的關系?第七個問題,如何認識傳統與現代的關系?第八個問題,如何認識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獨特價值?第九個問題,現代化的出路在哪里,人類現代化下一步的目標和方向是什么?第十個問題,如何看待現代化研究范式?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劉振剛:行政審批事項的增與減,并不能由行政審批自身決定】
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主任劉振剛認為,關于行政審批事項的增與減,其原本就不該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恒數。我們需要拿捏的是行政管理的松緊張力,以此來確定行政審批的多寡。社會管理的這個張力系數也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如果這個張力系數需要調整,它并不能由行政審批自身決定,而取決于社會管理的政治與行政決策。計劃經濟及單一制國家體制的管理系數相對而言偏緊,而市場經濟及分權的聯邦體制社會管理系數相對來說偏松。這是由特定的社會管理體制本身的屬性決定的。但不論哪種體制,社會管理系數都會隨國家的發展做出調整,或緊或松,絕非固定不變。國家的政治決策決定和影響著社會管理系數的調整,進而影響著事前審批與事后管理的系數的比例分配,或前緊后松,或前松后緊,合理配比必不可少。
反思實踐,遺憾的是,至少在以往和當前的行政審批改革中,一說審批改革,我們往往過分關注前面的松,而對后面的管理卻注意不夠。一旦松審而懈管,就會出現社會管理的可能失控,很容易導致新一輪嚴控、嚴審的反彈,所謂“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惡性循環往往肇始于此。
摘編自《北京日報》
【李強:中國社會學發展必須探索一條新路】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中國社會學會會長李強表示,在我國,社會學是個宏大的學科。社會學一級學科下包括理論社會學、應用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民俗學、社會政策、社會管理、社會工作等眾多學科。實際上,30多年來,中國社會學走了一條與歐美社會學不完全相同的道路。中國社會學迄今為止還是強調綜合性,這些分支學科都還在社會學的大旗下。學科綜合性強是中國社會學的優勢。
中國社會學發展必須探索一條新路。社會學發展歷來是與社會本身發展密不可分的。社會學這門學科濫觴于西歐。今天,我國社會正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轉型,在短短30多年里,社會變遷極其驚人。所以,中國社會學研究應該積極開拓創新,在這樣一場巨大的社會實踐中提煉出科學的社會學理論與方法。傳統中國社會具有政府主導型社會、整體利益社會、關系社會、身份等級社會、家庭倫理本位社會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改革開放要在突破原有社會約束、同時又傳承我國社會文化之間找到均衡點。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社會學研究者貢獻智慧。中國社會學還應在人才培養方面更多地與社會工作接軌,創建諸如社會調查、社會評估、社會規劃等新專業,為我國社會建設輸送人才。總之,中國社會學在我國社會改革發展中面臨發展與創新的歷史性機遇。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稻葵:基礎設施建設、產能更新、消費是中國經濟三個新增長點】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稻葵認為,中國經濟是周期性的減速。我們不妨把眼光放遠一點,看一看未來五六年或者10年到底哪些是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目前中國經濟有三個新增長點。第一個增長點是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居民目前缺的是公共設施。根據IMF的數據,2010年中國人均基礎設施擁有量僅僅是西歐的38%,北美地區的23%,日本、韓國的18%。根據這個數字來測算,假如中國花20年時間把人均基礎設施量趕上西歐,那么未來5年,這項基礎設施建設平均每年可以拉動GDP增長1.5%;如果想趕上美國水平,每年拉動GDP增長可以達到3.1%;如果想趕上日本、韓國,每年拉動GDP增長則可以達到3.9%。第二個增長點是產能更新。中國經濟并不差錢,如果1年轉移1億噸的生產能力,按曹妃甸的投資規模至少要8000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這還只是轉移1億噸產能,而現在我國有10億噸的產能需要轉移,我們至少可以用5年把一半產能轉移出來。第三個增長點是消費?,F在,消費占GDP的比重開始往上走了,再過四五年應該能夠達到50%左右,那時候消費就會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
摘編自《北京日報》
【黃小勇、王鑒:讓大數據發揮服務價值和體現人本關懷政府要做到四點】
黃小勇、王鑒撰文指出,大數據不僅僅指一種海量的數據狀態及相應的數據處理技術,還是一項重要的基礎設施,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一場由技術變革推動的社會變革。這種變革會倒逼政府管理創新,要求政府善于利用大數據精確感知社會需求,并通過數據整合、共享,有效反饋社會需求,以實現對公民個體、企業乃至整體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實現有效而精準的投放。精確抓取、挖掘信息是基礎,有效使用信息并產生顯著價值是大數據的歸屬。真正讓大數據發揮其服務價值和體現人本關懷,政府需做到以下四點。
一、政府及其工作人員應樹立“大數據思維”。大數據治國,目前正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提升治理能力、實現政府公共服務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的基本追求。二、統一共享的數據平臺是關鍵。在不改變數據所有權的前提下,通過對各部門現有數據橫向和縱向的清理和整合,解決數據的部門化、碎片化、分裂化,是實現大數據發展的重要前提。三、制定政府大數據建設和運用方面的國家規劃。大數據建設、開發和運用是一個新興事物,缺乏自上而下的規劃、法律法規、執行標準、開放標準。四、樹立“需求本位”的大數據建設理念。大數據建設和開放使用不是以政府能夠供給為導向,而是以公眾和社會的實際需求為導向,這是各個國家大數據開發的基本趨勢。
摘編自《學習時報》
【曹祎遐:“互聯網+”將是創業者成功的倍增器】
復旦大學創業與創業投資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曹祎遐表示, 在信息化浪潮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采納與應用將是創業者成功的倍增器?;ヂ摼W已經深入滲透到各行各業,起著行業融合粘合劑、市場發酵劑和業務變革催化劑的重要作用,在成熟的傳統產業規模上延伸出范圍更大、前景更開闊的新需求,凝聚了越來越多的市場機會,產業在互聯網媒介下的融合化發展成為互聯網時代的主流趨勢。在新工業革命的背景下,互聯互通的不僅是互聯網,還有交通、信息、人才等?;ヂ摼W使企業與消費者能夠實時交流,達到“零距離”,從而抓住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不斷完善產品。
今天,互聯網給社會生產方式和人們工作生活帶來的改變有目共睹,高速發展的“互聯網+”將創業門檻降到了最低。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中,一批批新理念、新模式、新服務、新業態競相涌現。
摘編自《文匯報》
(光明網記者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