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中外哲學教研室喬清舉
中國人的心靈世界、精神世界總體上是健康的,是積極向上、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這是中國社會經濟文化得以發展的精神動力。但是由于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時空壓縮性特點,在世界歷史上,現代化進程從西歐開始已經經歷了5、6百年的歷史;而在中國,這一進程如果從1860年洋務運動算起,還不到160年;如果從改革開放以來算起,則還不到40年。40年要走西方國家5、6百年的道路,時空壓縮使得整個中國社會呈現復雜現象,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狀態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是精神生活的物質化。我們仍處于現代化過程中,整個社會“物的依賴”的特征還十分明顯,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是精神的空洞化。由于被物質欲望充斥而導致了精神缺乏追求,缺乏信仰,缺乏知識探究,缺乏心靈寧靜,時常處于空虛狀態。
三是精神的簡單化。精神的空洞化直接導致了精神的簡單化;對于一種觀點,認識和評價呈現簡單對立的狀態。不是左,就是右;不是愛國,就是賣國;不是自由主義,就是保守主義等等。這樣簡單的對立在網絡上十分普遍,雙方對罵,不亦樂乎。精神仍處于抽象的自我同一性階段,非此即彼,缺乏辯證的綜合,也很容易被各種錯誤言論或信息誤導。
四是精神的碎片化。前現代意識、現代意識、后現代意識重疊;各種思潮、議論紛繁復雜,人們無所適從,缺乏基本判斷的精神定力,精神生活缺乏統一性。
五是精神生活的低俗化。各種不登大雅之堂的語言及其變形公然在網上和日常生活中流行,整個民族精神素質下移。許多美好的詞匯都被調侃了、惡搞了,甚至褻瀆玷污了。
六是科學精神的無知化。科學意識淡薄、各類迷信大行其道。個別冒牌中醫一會兒說綠豆包治百病,一會兒又說茄子能吸體內脂肪,這類缺乏醫學常識的荒謬言論居然能夠在大眾媒體公然流行,可見全社會在科學知識方面多么欠缺、幼稚,多么容易上當受騙。
這幾個問題,用傳統哲學的精華來分析,還是有很多可以吸收的合理思想。
我們把人的存在分為生理、心理、精神三個層面;把精神可進一步分為認知心、意志心、審美心、超越心四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