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董振華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根據我們的國情,面對機遇和挑戰,作出的關于改革發展穩定,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等方面的一種頂層設計。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一,“四個全面”體現了唯物論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唯物主義方法論得出的科學結論。根據唯物論的觀點,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客觀存在的,它要求我們從客觀世界本身出發認識世界,而不能從主觀愿望出發;要求我們所做的一切判斷,都要根據事物本身。“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正是基于對我們所處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對于我們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的科學分析,對于我們黨所面臨的考驗和危險進行深刻剖析的基礎上提出的。習近平總書記緊密結合時代特征和我國基本國情,適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新期盼,站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戰略布局。“四個全面”有一個總的價值指向,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目標確定后,怎么實現?就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把發展作為主題,把改革作為動力,這也是針對問題。就像剛才韓教授講得,哲學要有問題意識,問題意識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觀點。根據現在“三個沒有變”,決定我們現在要牢牢把握發展這個主題。
第二,系統的觀點和方法。整個世界是作為個系統存在的,一個理論也是一個系統。我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必須具有系統的觀點,運用系統的方法。“四個全面”充分體現了系統觀點和系統方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目標系統,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外交國防等方方面面,是我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階段性目標,具有戰略統領和目標牽引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目標系統又組成“四個全面”的子系統。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奮斗目標的根本路徑、關鍵一招、強大動力,是動力系統;通過改革,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生產力,進一步激發社會活力,從而為發展提供動力。而改革本身又是一個系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包含方方面面的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奮斗目標的基本方式和可靠保障,是制度保障系統。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領導核心,全面從嚴治黨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是組織保證。只有通過全面從嚴治黨才能使我們黨堅強起來,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因而全面從嚴治黨是實現前三個全面的堅強保證。按照系統的觀點看問題,不僅要看到系統的全局,還有看到系統的結構。系統決定功能,結構變化導致功能優化,我們現在就是要通過結構優化達到整個系統功能優化的目標。改革就是調結構。比如城鄉結構不合理,差距不僅是經濟,要通過結構調整實現城鄉一體化。
第三,堅持辯證和矛盾的觀點。矛盾分析法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方法。看問題要從兩方面看,不能肯定一切否定一切;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問題,看到挑戰的時候也要看到機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針對我們面臨的機遇挑戰、成績問題,所做出的戰略布局。而矛盾分析法的另一方法論,就是要注意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有矛盾的次要方面。我們思考問題、處理事情,必須體現全面性的要求,做到統籌兼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這是“兩點論”。同時,又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須著重把握事物矛盾發展的主要矛盾,必須著重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是“重點論”。這個方法就體現在“四個全面”中。“四個全面”的“全面”本身就要求全面看問題,既要看到主要方面,也要看到次要方面,全面和重點是分不開的,全面是有重點的全面,重點是全面基礎上的全面。改革也一樣,我們要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四個全面”既有全面也有重點。我們今天的重點就是在“四個全面”中抓住發展這個主題。
第四,體現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比如社會基本矛盾原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韓教授是主講專家,歷史唯物主義就是要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它們之間是動態的平衡過程。不和諧不協調的問題怎么辦?就要通過改革來解決。而改革就是通過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調整去主動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四個全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就是人們的價值觀,它“依靠人民進行改革,為了人們進行改革”,一切依靠人民。
總之,“四個全面”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整個的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以及科學性和真理性、主體性和客體性的辯證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