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公平正義的問題解決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的問題也不應忽視。現代化進程中,應該怎樣完人的精神世界的重建?有請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中外哲學教研室喬清舉教授給我解答。
喬清舉:應當肯定,中國人的心靈世界、精神世界總體上是健康的,是積極向上、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這是中國社會經濟文化得以發展的精神動力。但是由于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時空壓縮性特點,在世界歷史上,現代化進程從西歐開始已經經歷了5、6百年的歷史;而在中國,這一進程如果從1860年洋務運動算起,還不到160年;如果從改革開放以來算起,則還不到40年。40年要走西方國家5、6百年的道路,時空壓縮使得整個中國社會呈現復雜現象,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狀態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是精神生活的物質化。我們仍處于現代化過程中,整個社會“物的依賴”的特征還十分明顯,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是精神的空洞化。由于被物質欲望充斥而導致了精神缺乏追求,缺乏信仰,缺乏知識探究,缺乏心靈寧靜,時常處于空虛狀態。
三是精神的簡單化。精神的空洞化直接導致了精神的簡單化;對于一種觀點,認識和評價呈現簡單對立的狀態。不是左,就是右;不是愛國,就是賣國;不是自由主義,就是保守主義等等。這樣簡單的對立在網絡上十分普遍,雙方對罵,不亦樂乎。精神仍處于抽象的自我同一性階段,非此即彼,缺乏辯證的綜合,也很容易被各種錯誤言論或信息誤導。
四是精神的碎片化。前現代意識、現代意識、后現代意識重疊;各種思潮、議論紛繁復雜,人們無所適從,缺乏基本判斷的精神定力,精神生活缺乏統一性。
五是精神生活的低俗化。各種不登大雅之堂的語言及其變形公然在網上和日常生活中流行,整個民族精神素質下移。許多美好的詞匯都被調侃了、惡搞了,甚至褻瀆玷污了。
六是科學精神的無知化。科學意識淡薄、各類迷信大行其道。個別冒牌中醫一會兒說綠豆包治百病,一會兒又說茄子能吸體內脂肪,這類缺乏醫學常識的荒謬言論居然能夠在大眾媒體公然流行,可見全社會在科學知識方面多么欠缺、幼稚,多么容易上當受騙。
這幾個問題,用傳統哲學的精華來分析,還是有很多可以吸收的合理思想。
我們把人的存在分為生理、心理、精神三個層面;把精神可進一步分為認知心、意志心、審美心、超越心四個方面。
首先是生理和心理方面。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的生理需求。追求更為舒適方便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基本權利,整個國家也在逐步完善保障人們較為順利合理地獲得物質利益的制度保障,確保公正正義的實現。但是,就每個人來說,我們也應該樹立正確的義利觀。董仲舒說“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宋代朱熹說“存天理,滅人欲”。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這樣提倡有其不合理性;但我們應當提倡“見得思義”(《論語》),以義導利,“知足常樂”。因為利益的獲得是沒有止境的,一味地追求利益容易造成心靈的滯塞、浮躁、迷茫和焦慮。另一方面,自然物是有限的,對于自然也有一個節制使用的問題。漢代鄭玄明確提出“仁,愛人以及物”,這個提法值得重視,可以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義利觀。總之,要有適可而止的心態,“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大學》),知止心靈才能安寧下來。心靈的安寧是心理健康的基礎。現在社會的許多焦慮之癥,說起來根源也簡單,無非是一個利字。物質利益是利,名望聲勢也都是利。健康的心理,豐富的人格是傳統哲學所說的氣象,是內在修養的外在顯現。我們希望絕大多數人們都是謙謙君子,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在立身處世、待人接物上都洋溢著仁者氣象,一團和氣,這樣才是和諧的社會。
就精神層面而言,在認知心方面,我們還要進一步確立理性主義態度,培養科學精神,“格物致知”,提高全社會的科學素養,認識問題和鑒別問題的能力,以科學知識來引導日常生活,形成一種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
在意志方面,涉及精神修養,道德建設。傳統文化講究修養功夫,培養君子人格,大丈夫氣節;正心誠意,修齊治平。“敬以直內、義以方外”,“無諸己不求諸人,有諸己不非諸人”,“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些都是非常好的精神財富。儒家修養的目標是達到心理統一,“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發而中節之謂和”,這是一種比道德自律要求更高的自由的自律,超自律的狀態。從自律到自由是有邏輯聯系的:越是自律,越可享得自由。仁是自律,也是自由。儒家的理念是自律先于自由,社會大于個人,責任重于權利,和諧優于沖突,這些理念應該成為我們的人生價值觀的核心。引導大家走向和諧、平穩、對立雙方相互理解相互讓步理性的社會狀態。
審美是不計利害得失的心靈的愉悅,是我們與世界發生聯系、并存在于世界的一種方式。道德修養似乎讓人們覺得外在、異己、強制,其實達到自律以后的自由狀態時,就已經具有了審美意義。因為自律道德是不計較德行會不會給自己帶來利益的,不以帶來利益而行德的,不求回報,所以是自由的,這就具有的美學的意義。這是傳統生活方式之美。審美由于審美是直觀的,所以人與世界的審美聯系比科學更為直接,也更為普遍。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立而不說”,肯定了自然美的存在與意義。莊子主張“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的逍遙游,就是一種精神的快樂。孔子的仁,同樣具有美學維度。“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對于自然的審美直觀,情景交融,物我一體,可以充實心靈內涵,開闊心靈格局,恢弘精神氣度,培養對于人生、社會的豁如達觀的態度。審美心比意志心更高一個層次;人應該從意志修養進一步上升到審美培育。在當今社會,我們仍應該體會和在實踐中發揮這種生活方式之美。與此同時,自然之美也是我們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方面。
超越性關乎人的信仰。宗教中有上帝、真主超越的絕對的神,人生是服從神的使命,獲得神的眷顧的歷程,最終上升到天堂。這是宗教文化的超越性。中國傳統文化沒有這樣的超越神。儒家的周公、孔子,都是圣人;圣人只是人中出類拔萃的代表,而不是神。道教的元始天尊,包括佛教的佛陀,也都不是典型的超越神。在典型的宗教文化中,外在、超越的神是人們信仰的對象,神的教義代表著真理體系。而在非典型宗教的中國傳統中,超越性乃是宇宙運行的道理,人通過自己的修行達到與這樣的道理的合一,體之于身,“實有諸己”,這是廣義的天人合一。這種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儒家,是通過自律的道德達到參天地、贊化育,“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天地境界;表現在道家,是“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逍遙境界;表現在佛教,是通過自證、自修達到覺悟。通過自身努力而達到對于超越性的覺悟是中國傳統的特點,人們的信仰就是在這種個人的自覺努力中得到落實的。當代中國人的心靈結構應當保有這樣的超越部分,以充實內心的信仰。
當然,我們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建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