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纂:
1.《武昌起義檔案資料選編》,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1982年9月、1983年3月;1985年再版,統編
2.《中國近代史演義》,署名陸仁,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1993年5月,主編
3.《中國近代愛國人物故事叢書》,14冊,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與徐輝琪共同主編
4.《中華驕子,卓越使者》,龍門書局,1995年2月,主編
5.《第二屆近百年中日關系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1995年7月,主編
6.《人民警察必讀叢書:中國近代史》,群眾出版社,1999年5月,主編
7.《中葡關系史資料集》,上下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主編
8.《百年中國史話》,92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9月,與王忍之共同主編
9.《劉大年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編輯
10.《日本教科書問題評析》,社科文獻出版社,2002年2月版,與步平共同主編
11.《中國二十世紀通鑒(1901-2000)》全五冊,線裝書局,2002年9月版,與龔育之、金沖及、鄭惠共同主編
12.《1979-2000年中國近代史論著目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主編
13.《中國歷史學30年》,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0月版,主編
14.《臺灣簡史》,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鳳凰出版社,2010年,與陶文釗共同主編
論文:
1.《李秀成——修正主義和投降派的一面鏡子》,16千字,《歷史研究》1976年第1期
2.《忠誠的友人 勇敢的戰士——紀念呤唎參加太平軍120周年》,6千字,《歷史知識》(成都)1981年第2期
3.《應當如何看待義和團的排外主義》,17千字,《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2期,合著
4.《四川保路同志軍的組織者龍鳴劍》,7千字,《辛亥革命時期的歷史人物》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年3月
5.《呤唎》,3千字,《清代人物傳》下編第1卷,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
6.《中國近代史的“兩個過程”及有關問題》,20千字,《歷史研究》1984年第4期
7.《寶善里炸藥爆發時間考實》,5千字,《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
8.《也談外國侵略與近代中國的“開關” 》,6千字,《紅旗》1987年第6期
9.《湖北軍政府“謀略處”考異》,15千字,《歷史研究》1987年第4期
10.《湘軍在安慶戰役中取勝原因探析》,20千字,《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4期
11.Peasant Wars in Modern China: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ouses of Their or Success (10千字), UNESCO Yearbook on Peace and Coflict Studies(1986),Greadwood,USA 1988.
12.《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回顧》,18千字,《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6期
13.《如何看待中國近代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學習毛澤東有關論述筆記》,4.8千字,《求是》1990年第3期
14.《中國近代史的“兩個過程”論及其指導意義》,6.2千字,《高校社會科學》1990年第5期
15.《試論辛丑議和中有關國際法的幾個問題》,16千字,《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6期
16.《孫中山社會主義思想研究評說》,18千字,《歷史研究》1991年第5期
17.《略論中國共產黨與近代中國農民戰爭》,13千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科學》社科文獻出版社1991年12月
18.《論黃興對武昌起義的態度》,15千字,《歷史研究》1993年第1期;《黃興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1993年3月
19.《歷史和現實:“一國一制”和“一國兩制”研究》,7千字,《統一論壇》1993年第2期;《海峽評論》(臺北)1993年第2期
20.《析黎庶昌<敬陳管見折>》,10千字,《貴州社會科學》1993年第1期
21.《孫中山“社會革命”說正義》,10千字,《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3期
22.《中國歷史將要良性運轉——毛澤東與近代中國歷史的隨想》,8千字,《海峽評論》1993年12期
23.《一個蹩腳的文字游戲——與王曉波教授商榷“不完全繼承的理論”》,7千字,《海峽評論》1994年第3期
24.《勿忘國家恥 勵精圖富強——甲午戰爭百年祭》,7千字,《海峽評論》1994年第8期
25.《論臺海兩岸暫時分離的由來——評臺灣當局“臺海兩岸關系說明書” 》,5千字,《光明日報》1994年9月28日
26.《中國的統一要靠中國人自己——書生議政:年終看兩岸關系》,5.5千字,《海峽評論》1995年第1期
27.《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近代中日關系的歷史回顧》,5.6千字,《海峽評論》1995年9月號;《日本學刊》1995年第5期
28.《近代中國喪失發展機遇的省思》,3千字,《北京日報》1995年10月19日
29.《從史料解禁看“一國兩制”的歷史根據》,5千字,《海峽評論》1995年11月號
30.《論皖南事變之善后》,22千字,《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5期
31.《試論孫中山民生主義的真諦》,10千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6年第5期;《孫中山〈民生主義〉の真義にっぃての試論》,《孫文研究》21期(日本神戶),1997年1月
32.《中國留日學生與祖國的歷史命運》,20千字,《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6期
33.《“告別革命”說錯在哪里?》,6.5千字,《當代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6期
34.《近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中若干原則性爭論》,12千字,《炎黃文化研究》1996年12月;《馬克思主義研究》1997年第3期
35.《百年滄桑話香港》,9千字,《求是》1997年第6期
36.《香港地區是怎樣被英國“割讓”和“租借”的》,13千字,中華名人協會等編:《香港新紀元》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
37.《黃炎培與近代史研究所的交往》,3.2千字,朱宗震等主編《黃炎培研究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
38.《香港回歸的歷史和現實意義》,5千字,武漢《改革縱橫》1997年7月號
39.Chinese Students in Japan and the Historical Fate of Their Motherland,Social Sciences in China(Beijing),Vol.18,No.3,Autumn 1997
40.《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5千字,《光明日報》1998年2月3日
41.《關于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淪”與“上升”諸問題》,11千字,《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42.《關于中國近代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和對若干史實的解說》,15.5千字,臺北《歷史月刊》第121期,1998年2月
43.《反省近百年中日關系的歷史教訓——在1997年11月東京第四屆近百年中日關系史國際研討會上的發言》,7.5千字,《抗日戰爭研究》1998年第1期
44.《50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評析》,13千字,《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
45.《當代日本人眼中的侵華史》,3.5千字,《北京日報》1998年11月1日第四版
46.《對“戊戌維新的再思考”的再思考》,4千字,天津《理論與現代化》1998年增1期
47.《關于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思考》,3千字,《光明日報》1999年3月12日
48.《五四運動的偉大歷史意義》,5.5千字, 《光明日報》1999年4月26日,合著
49.《香港對于21世紀中國人的意義》,5.5千字,香港《亞洲研究》1999年第30期
50.《回歸之際話澳門》,7千字,《求是》1999年第23期
51.《劉大年》,17千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大師治學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9月
52.《居澳葡人“雙重效忠”說平議》,12千字,《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6期
53.《建國50年來中國近現代史の基本問題に關すゐ檢討及び研究課題の概述 》,7千字,《近きに在りて》(東京),1999年12月,第36號
54.《戰士型的學者 學者型的戰士——追念劉大年先生的抗日戰爭史研究》,11千字,《抗日戰爭研究》2000年第1期
55.《一個戰士學者對中國歷史學的貢獻》,6千字,人民日報,2000年5月9日“紀念與回憶”版
56.《讀劉大年的<如何評價張學良?>》,3千字,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0年6月6日
57.《發揚呂振羽用唯物史觀探索中國歷史進程的精神》,3千字,《中國史研究》2000年第3期
58.《二十世紀中國與世界關系的三個標志性年代》,2千字,人民日報,2000年10月19日,第11版
59.《戰士型的學者 學者型的戰士——記劉大年的學術生涯》,18千字,《劉大年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60.《50年來中國大陸對孫中山的紀念與評價》,10千字,國父紀念館編印:《第四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1年5月,臺北:《黨的文獻》2001年第5期
61.《50年來中國大陸對辛亥革命的紀念與評價》,10千字,《當代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6期
62.《胡繩與近代史研究所》,8千字,《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
63.《民國史研究的現狀與幾個問題的討論》,12千字,《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期
64.《電視劇<走向共和>引起觀眾歷史知識的錯亂》,3千字,《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第40期(總2584期),2003年5月28日
65.《堅持百家爭鳴 繁榮歷史科學》,4千字,《光明日報》理論周刊?歷史,2002年8月27日
66.《是一部歷史政論劇,而不是歷史正劇——關于歷史劇〈走向共和〉的零星感想》,4千字,《高校理論戰線》2003年第6期
67.《歷史電視劇〈走向共和〉宣揚什么歷史觀》,9千字,《馬克思主義研究》2003年第5期
68.《辛亥革命を紀念する政治?學術の意義》,11.5千字,孫文研究會編《辛亥革命の多元構造》,日本汲古書院出版,2003年12月25日
69.《中國共產黨人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楷模》,5千字,合著,李慎明主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月
70.《試論當代中日關系中的歷史認識問題——簡評《中日接近和“外交革命”發表引起的“外交新思考”問題》,17千字,《抗日戰爭研究》2004年第1期
71.《試論毛澤東的歷史觀》,12千字,《中共黨史研究》2004年第5期
72.《20世紀中國近代史學科體系問題的探索》,20千字,《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
73.《關于臺灣史研究中“國家認同”與主體性問題的思考》,3.4千字,《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3月15日3版
74.《洋務活動及其現代的解釋》,20千字,國家圖書館編《部級領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6月
75.《走向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5.5千字,《光明日報理論周刊?史學》2005年8月16日7版
76.《抗日保臺 心向祖國——評日據時期臺灣人民的抗日斗爭》,4千字,合著,《光明日報?要聞》,3版,2005年10月24日
77.《走向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論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10千字,《抗日戰爭研究》2005年第3期
78.《略論中國抗日戰爭中的兩個領導中心》,3.5千字,《海峽評論》2006年1月1日
79.《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12千字,《中國青年報》2006年3月1日
80.《如何認識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問題》,9千字,(臺北)《世界論壇報》2006年8月9日、15日、16日連載
81.《如何認識近代中國歷史的主題》,17千字,(香港)《海岸線》2006秋
82.《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基本評價和方法論問題》,5.5千字,《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學術專刊?特稿》2006年12月14日
8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歷史學研究——以編纂大眾歷史讀物的指導思想為例》,12千字,《當代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2期
84.《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特點與轉折》,30千字,韓國首爾大學東亞文化研究所《東亞文化》第45輯,2007年12月
85.《孫中山民生主義的現代意義》,4千字,《北京日報:理論周刊?文史》2008年1月7日
86.《試論胡繩的中國近代史研究》,40千字,合著,《歷史研究》2008年第2期
87.《論牟安世先生的中國近代史研究》,13千字,合著,《牟安世先生紀念文集》中華書局,2008年7月
88.《當代中國歷史科學鳥瞰》,11千字, 張海鵬主編《中國歷史學30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89.《新時期歷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6千字,《求是雜志》2009年第7期
90.《中日關系の現實と最近の中日關系史研究》,19千字,貴志俊彥、谷垣真理子、深町英夫編:《摸索する近代中日關系 對話と競存の時代》 東京大學出版會,2009年6月
91.《中國近代愛國主義理性提升的歷程》,《北京日報》理論周刊?文史,2009年08月31日第19版
9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10千字,《人民日報》第7版,2009年09月01日
93.《學者論壇: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分期問題》,3千字,2009年11月20日,人民日報,理論版(第7版)
94.《60年來中國近代史學科的確立與發展》,7千字,《歷史研究》2009年第5期
95.《近代中國歷史發展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14千字,《當代中國史研究》2009年第5期
96.《60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有關理論與方法問題的討論》,18千字,《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6期
97.《對未來兩岸政治關系的可能定位及發展芻議》,11千字,《海峽評論》 2010年1月
98.《如何認識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問題——與一些流行的觀點商榷》,21千字,于沛主編:《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論叢》第一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99.《試論羅爾綱史學研究的新生命——〈羅爾綱全集〉出版前言》,11千字,《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1期;《羅爾綱全集》社科文獻出版社,2011年;
100.《孫中山民生主義的內在矛盾值得研究》,3千字,中國孫中山研究會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編《孫中山?辛亥革命研究回顧與前瞻高峰論壇紀實》,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4月
101.《深入鉆研馬列主義,提高宏觀史學研究水平——張海鵬研究員訪談錄》,24千字,晉陽學刊,2011年第3期
102.《試論劉大年的中國近代史研究》,30千字,歷史研究第3期,2011年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