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印關系模式”、教育公平、企業社會責任、新常態、萬隆精神、家庭教育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藍建學:“中印關系模式”依賴五大支柱與五個切入點】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藍建學撰文指出,在多年實踐中,中印兩國逐漸摸索出一種相鄰大國之間獨特的相處之道,可稱為“中印關系模式”:即在領土主權和戰略信條上猶存重大分歧背景下,兩大鄰國仍能有力管控有關爭端,聚焦共同利益,務實拓展合作,保持關系持續高水平運行,規避大國興衰必伴隨沖突的“修昔底德陷阱”。多年來兩國外交實踐表明,“中印關系模式”之所以能夠成型并正常運行,確保雙方緊緊著眼大局,牢牢把握大勢,是因為背后有以下支柱支撐:1.兩國努力實現戰略平衡與和平共存。2.兩國積極構建有力的經貿投資伙伴關系。3.兩國坦然直面分歧,積極化異求同。4.兩國聯手打造多邊合作伙伴關系,互壯聲勢。5.兩國共倡“地緣文明范式”,交流互鑒。
隨著經貿、政治和安全關系的深入發展,中印雙方需要協調處理的細節問題越來越多。要打造并向外推廣“中印關系模式”,兩國尚需做更多的基礎性工作。1.淡化恩怨,準確定位和協調各自核心利益。2.超越冷戰,賦予中印關系新的內涵和視角。3.務實合作,最大限度拓展共同利益基礎。4.雙多邊結合,構建多支柱的合作關系網絡。5.著眼長遠,培植成熟平衡的輿論環境與國民心態。
摘編自《當代世界》
【謝維和:教育公平的發展中會出現庫茲涅茨倒U曲線的變化過程】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公平協同創新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維和認為,在一個轉型國家中,教育發展在以增長為主要特征的階段往往并不會提高教育公平的水平,甚至會引起新的和更大的教育不公平。但是,隨著經濟社會和教育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教育增長與教育機會分配改革的結合,教育公平的狀況將逐漸得到改善和提高。因此,在教育公平的發展中,也會出現一個類似于經濟領域中庫茲涅茨倒U曲線的變化過程,這也是教育公平發展的一個規律。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階段教育公平的特征是以一種綜合的方式來定義,即通過教育的綜合改革實現教育公平不斷提升和改善。這種以綜合方式定義的教育公平,并不是否定效率,也并非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是注重教育公平與效率的協調與統一;這種教育公平也不是為了注重教育公平就否定規模的增長,而是要強調教育公平和教育增長的并舉與結合,因為基本的規模和充分的供給也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礎。同時,教育公平水平的提高也需要提高效率,而且也能夠提高效率,它們彼此之間并不是矛盾的,而且是相得益彰的。而這也是教育公平發展的一種比較高級的形態。當然,這種關于教育公平的綜合的定義方式也應該是新階段教育公平政策與實踐的理論基礎。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世君:企業社會責任不能淪為“花瓶”】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張世君表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不僅要關注投資者的利益,還要關注其他利害相關者和受企業行為影響的各方主體的利益。近些年,我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取得了明顯進展,但也屢屢出現負面行為。這些做法,很大程度上使社會責任在企業經營管理中被當成了裝點門面的“花瓶”。企業社會責任是抽象概括的理念,推動其落到實處必須實現立法、執法、司法等多個制度要素的有機整合。1.積極完善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規則體系。2.更加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激勵與監督機制建設。3.審慎增強企業社會責任的可訴性。4.合理劃定企業社會責任的邊界。
摘編自《人民日報》
【張文雄:新常態促進GDP“三提高”】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長株潭試驗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文雄撰文指出,深刻領會習近平同志關于經濟工作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科學判斷,需要正確把握新常態的新特點和新趨勢,在“三提高”上有新作為、大作為。1.提高GDP的人均水平。新常態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要以比較充分就業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投資回報率、資源配置效率為支撐的發展;在新常態下不能無所作為,而是要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進而努力提高人均GDP水平,使我國從經濟大國轉變成為經濟強國、富國。2.提高GDP的科技含量。在新常態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是提高生產力和綜合國力、改變大而不強局面的戰略支撐。提高GDP的科技含量,必須提高研發投入比重、自主創新能力、科技成果轉化率、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從而大大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3.提高GDP的綠色程度。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任務,要久久為功。這為我們在新常態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高GDP的綠色程度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新常態要求好生態。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健全“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化。
摘編自《人民日報》
【羅建波:繼承萬隆精神,創新外交理念】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羅建波撰文指出,如何繼承和發揚萬隆精神,不斷提出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合作理念和外交原則,是當前中國外交的重要歷史使命,也是建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必然要求。近年來中國外交的若干創新與發展,與萬隆精神是一脈相承的。1.為推動與周邊國家的團結合作與互利共贏,中國提出了“親、誠、惠、容”的合作理念,堅持與鄰為善、與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最終打造休戚與共的地區命運共同體。2.為繼續深化與非洲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習近平在訪非時用“真、實、親、誠”四個字高度概括中國的對非政策。3.在整個發展中世界,習近平倡導踐行“正確義利觀”,要求我們在處理與發展中國家關系時,做到義利兼顧,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4.在更為廣泛的全球層面,當前中國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呼吁各國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要致力于實現世界的互利共贏與和平穩定,在實現自身國家夢和民族夢的同時,共同推動實現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夢”。
摘編自《學習時報》
【顧明遠:當前家庭教育中的四個認識誤區】
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表示,家庭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父母是第一任老師,嬰兒呱呱墜地,首先接觸的是父母,向父母學習表情、語言。因此家庭教育特別重要。兒童零歲到3歲養成的習慣一輩子忘不了。可是當前家庭教育中存在許多認識誤區。誤區之一是過早地,不加區分地要求孩子學習知識。誤區之二是只重視孩子知識的增長,忽視人格的培養。誤區之三是,認為學習越多越好,練習越多越好,因此買許多課外輔導材料,上各種補習班,把孩子的所有時間都占據了。誤區之四是,不知道怎樣愛孩子,有的父母對孩子溺愛,滿足孩子所有要求,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有的父母對孩子過于嚴厲,甚至施用暴力,以為這都是為了孩子,其實這都不符合教育規律,容易形成扭曲的性格,不利于孩子健康地成長。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