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河北省作家協會 關仁山
文學創作的資源在哪里?就在人民創造新生活的偉大實踐中。搞好農村現實題材創作,要求作家自覺把藝術生命的“根”,深扎在現實生活的厚實土壤中,在火熱的現實生活中萃取題材、主題、情節、語言、詩情和畫意。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又一次提到深入生活。當大家都認為你有生活的時候,我就想,什么叫有生活?什么叫有生活積累?繼而又問自己,你真有生活嗎?你真有生活積累嗎?寫“三農”,我知道的事情不少,因為我農民朋友多,可是,細一想,我又出了一身的汗。生活貴在體驗,生活積累貴在感情積累,故事可以編織,但感情是編織不出來的。細細追問自己,心中到底還有多少感情積累,真正了解農民嗎?說沒有不現實,但追究起來,真是不多了;說不了解農民也不現實,但了解的還是表面的多,除了了解農村政策變化,農民生產過程,還要了解農民想什么,愛什么,恨什么,希望什么,不希望什么,受過什么苦,遭過什么罪,他復雜的感情世界究竟是什么樣的?如果帶著創作的任務硬去貼近,是沒有結果的,即使有也是虛假的、不真誠的。趙樹理、柳青等文學大師,他們是無條件地、長期地深入生活。再深一步講,他們從來都把自己當成地地道道的農民。自己就是一個農民,這樣才能真正懂得農民和農村,才能寫出具有時代特點、充滿個性的鮮活人物。
一個有良心的藝術家心中應該永遠裝著人民,而離開人民的文學創作一定會枯萎。就作家來說,首先要培育對農民和土地的感情。當我走進冀東大平原,我才找到了普通勞動者的感覺,體會到了農民身上那份質樸、那份被汗水沖洗的滿足和寧靜,才能體會到一種真誠的、發自內心的、油然而生的感動。勞動使農民具備了土地一樣寬容博大的胸懷。他們永遠都在土地上勞作,像是帶著某種神秘的使命感,土地就像上帝一樣召喚著他們,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刻也不曾失去希望和信心。這是內心的勇敢、力量和尊嚴。這是農民式的高尚。作家只有不丟掉普通勞動者的感覺,才能懂得農民的喜怒哀樂、理想和希望。我們的文學只有沐浴了生活和人性的苦難,才會有力量,有風骨。
市場經濟的沖擊,使鄉村正在經歷著一場從沒有過的震蕩。農民的命運和他們的心理變遷,在這一時期表現得尤為豐富、生動。在新的躁動、分化和聚合中,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正在孕育著。我們的故事、人物、心理展示和命運起伏都將在這樣的宏大背景下展開。鄉土小說要力爭寫出轉型時代的農民之魂,塑造出最后一個既傳統又現代的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英雄。這個英雄應該有極大的個人魅力,他有對農民和土地超常的愛,但是他農民式的從商理念和商品世界靈活的游戲規則格格不入,這是他遭受失敗的深層原因。但是,就在痛苦的陣痛中,在失敗中他站立起來,完成了農民人格到商業人格的轉型。作家也從而完成了當代社會生活中真實的英雄精神的挖掘與重塑。通過農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來表現歷史和現實社會的多張面孔,并提出“三農”的種種深層次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都要通過寫人來提出,用以人為本的現代意識掘進農民的靈魂深處。只有從人性復雜多樣的角度重新審視農民的行為動因,才能給鄉土小說賦予新的生命、新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