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經濟新常態的本質、智庫、第四次創業潮、農村土地管理的法治缺陷、政府角色轉換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王一鳴:經濟新常態的本質是實現經濟發展動力的轉換和重塑】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王一鳴撰文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從表象上看是經濟增長減速換擋,但從本質上說是發展動力的轉換和重塑。過去30多年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大規模投入驅動,而充足的要素供給是維系要素驅動發展模式的重要前提。隨著生產要素供需形勢的變化,依靠低成本生產要素驅動經濟發展的動力逐步減弱。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迫切要求將經濟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切換到創新驅動上來。這里所說的創新驅動是廣義和綜合的,核心就是提高生產效率,包括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本產出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經濟發展動力的轉換和重塑,就要從追求高速增長轉向追求高效增長,將提高效率和效益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從這個意義上講,新常態是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效增長階段躍升的過程,也是我國經濟實現由大到強的過程。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文:當前中國不是智庫“熱”,而是智庫“躁”】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王文指出,近些年,不少輿論都在談論中國智庫熱以及相關“熱”問題背后的冷思考。這自然是一種對行業關切與社會責任的表現,將大大有助于中國智庫行業的發展。
當前不是智庫“熱”,而是智庫“躁”。目前輿論所謂的“智庫熱”部分是指,自2013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做出重要批示以來,中國智庫界發生了諸多明顯的變化,如一批官方智庫推出改革方案,新智庫如雨后春筍般建立。但一些擔心“智庫熱”的文章所批判的對象,更多指的是對目前以“智庫”之名出現的一些社會躁動性的“智庫”變異體。類似躁動主要可分為 商業化、泛化、娛樂化三類。類似這樣的“智庫熱”未必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發展完全有害,更不能構成對目前《意見》內容的批判理由。
摘編自《對外傳播》
【吳建民:迎接第四次創業大潮】外交學院原院長吳建民在中國全球化智庫(CCG)名家午餐會上的演講中指出,我們要迎接第四次創業大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過的三次創業大潮,也是促進生產力的大潮:第一次大潮是鄉鎮企業,第二次是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后,第三次是本世紀初的海歸。當前有第四次創業大潮來的苗頭。至少有兩個跡象:第一,80后、90后創業熱情很高,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沒有的,這是和移動互聯網革命相聯系的。當前,經濟增速下來了,就業沒有減,反而增加,這是因為社會上有一批非常活躍又年輕的人在創業。第二,公務員下海越來越多,這是一個社會現象。從中國社會發展來看,這不是壞事。
摘編自《北京日報》
【羅文:“互聯網+”引發制造業發展方式深刻變革】羅文撰文指出,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推進互聯網和制造業融合深度發展,是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之舉。“互聯網+”引發制造業發展方式深刻變革:“互聯網+”推動生產制造模式變革,智能制造成為新型生產方式;“互聯網+”推動產業組織創新,網絡化和扁平化成為企業組織結構的新特征;“互聯網+”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制造業服務化成為產業發展新趨勢;“互聯網+”推動產業創新方式變革,協同創新成為產業技術創新的新模式。
摘編自《學習時報》
【鄒世享、李慧勤:農村土地管理存在的法治缺陷】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學院鄒世享、李慧勤認為,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長、社會體制的轉型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堅守耕地紅線的任務更加艱巨,農村土地管理法治建設滯后日益顯現。當前,農村土地管理存在的法治缺陷,農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第一,宅基地集體所有與農民私有觀念的矛盾。第二,房產與地產的矛盾。第三,禁止農村宅基地流轉與農民房產物權的矛盾。
摘編自《前線》
【竺乾威:進入新常態后政府角色需要從管理者轉向服務者】復旦大學教授竺乾威認為,進入新常態后,政府需要越來越多地扮演服務者的角色。政府角色從管理者轉向服務者,其原因在于社會發生了一個從注重生產者轉向注重消費者的變化。如果說傳統的管理模式是民眾圍繞政府轉,現在則變成了政府圍繞民眾轉。在進入新常態后,政府需要越來越多地扮演服務者的角色,而不是在經濟高速增長期那種帶領、指揮企業沖鋒陷陣的角色。在新常態中,要求政府考慮如何更好地為市場服務,比如為市場競爭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建立完善的法律和規章制度體系,保證市場主體自由競爭,向企業家提供發揮其才干的機會。從社會的角度講,也就是如何更好地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這甚至是新常態中政府更為重要的職能。公眾對公共服務的需要的無限性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資源的有限性將是中國社會未來的一個基本矛盾,也是政府面臨的一個最大的挑戰。
摘編自《北京日報》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