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創新、學術生產的車間化、增加就業、2015中國國際移民報告、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盧現祥:自上而下的創新阻礙了中國企業創新的步伐】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盧現祥表示,自主創新的經濟組織主要有兩種形式:自上而下的創新和自下而上的創新,兩種組織形式的一個重要差別在于投資的來源以及創新的動力來自何處。自上而下往往是少數人的選擇或決策決定了多數人的選擇,在這種組織形式下,下邊的人為了迎合上邊人的偏好或需要,往往放棄了自己的選擇。而且這種組織形式會導致重復研究或建設,同構化嚴重。自下而上的創新是草根式創新,有利于發揮每個人、每個經濟主體的創造性,所產生的創新能量遠大于自上而下的創新。
自上而下的研發組織形式會帶來幾個問題,一是不利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創新體系的建立;二是研發與產業成為兩張皮,不利于發明轉化為創新的形成;三是這種組織形式不利于解決科技中的誠信與產出率問題,因為過長的委托代理關系不利于建立有效的科研資源配置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四是政府導向而非市場導向,難以將創造發明轉化為創新、產業和實業。自上而下的創新組織形式導致創新者把眼睛盯著政府而不是市場。以我國的研究機構運作為例,這些機構的運作經費一小部分來自財政撥款,大部分來自一些部委的“競爭性課題”。這種行政主導和部門分割的研發投入體制大大降低了研發投入的效率。更有甚者,一部分研發投入成為了設租和尋租的對象,更加阻礙了中國企業創新的步伐。
摘編自《光明日報》
【彭衛民:缺乏對經典與傳統的關注導致學術生產的快餐化和車間化】
西南政法大學民族政治研究院彭衛民認為,今天的中國社會,錯綜復雜的利益鏈與過度的資本化使得我們的心靈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渴望聽到思想的“木鐸金聲”。但奇怪的是,在扭曲的學術評價體系下,人們的學術生產又多數變得快餐化、車間化,更多的是“著書只為稻粱謀”。顯然,這是因為在智識上我們缺乏對經典與傳統的關注,仍舊持有將“國故丟在茅廁里三十年”的心態,同時我們對于這個時代真正的需求一片茫然,無從在喧囂、蕪雜的物質世界中辨別時代的呼喊聲。
不過我們必須感到慶幸的是,我們所身處的時代,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節點——我們既需要全面總結和繼承先人賜予我們的偉大學術傳統,也亟待建立起足以支撐未來幾百年人類文明發展的思想體系,因此只有從歷史與時代本身出發來標記我們在人類學術史上的坐標。時代的進步,端賴思想與學術發揮引領和推動作用,而這又需要做到過去與現在進行不間斷的對話,須知我們的學術志業從來沒有超越前人,而我們的思想世界也并不比前人更豐富,只有重新聯結在學術史上被我們割裂的鏈條,敬畏并關注經典,理解并回歸現實,誠如曾國藩所說,君子須樹立“德之不修、學之不講”的危機感以及“民胞物與、內圣外王”的時代感,我們的學術與思想才會在傳統與時代作用下展露光芒。
摘編自《中國社科科學報》
【宋曉梧:新常態下應把增加就業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顧問宋曉梧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應明確把增加就業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就業是民生之本。明確提出增加就業是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有利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從就業總量看,當前急需大力發展就業彈性高的第三產業和容納就業多的中小微企業。這也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從優化就業結構看,急需打破各類行政性分割對勞動力合理流動的阻礙,特別需要下大力氣解決農民工和大學生群體的就業問題。這有利于農民工市民化,推進新型城鎮化。從提高就業質量看,急需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注重人力資源開發和職業培訓。這有利于就業者提高技能,促進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從構建就業保障看,急需完善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及失業保險制度,解除就業者的后顧之憂。可見,作為民生之本,就業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家事、國事、天下事。
新的發展路徑應當以增加就業為主要調控目標。這樣做,地方政府不是工作沒抓手了,而是工作視野更開闊、更貼近民生了。當然,把就業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絕不是簡單以失業率取代GDP增長率作為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而是要轉變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摘編自《人民日報》
【路愛國:世界體系正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路愛國認為,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體系霸權大國的觀點忽略了三個重要因素。首先,嚴格意義上的世界體系正處于風雨飄搖之中,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可能很難再長期支撐了。中國領導層內部應該達成一致,避免失去參與將來政治博弈的機會。其次,為了繼續保持經濟增長,中國將不得不穿越某些艱難的政治地帶。中國是一支強大的力量,但要實現它目前正在努力實現的目標,那就必須成為東亞社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再次,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資本的積累必然導致剩余價值分配出現兩極分化,這個體系要正常運作,世界人口中處于上層的比例從來不可能超過15%。中國地廣人多的巨大規模是一個優勢,因為能建立龐大的國內市場,同時,能否使經濟增長真正惠及廣大人民,將涉及一系列難以克服的政治問題。在中國實現自己的目標之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或許就會瓦解,而這正是沃勒斯坦所引用的“達沃斯精神”和“阿雷格里港精神”斗爭的全部意義所在。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王輝耀、苗綠:中國成為最受歡迎的移民目的國之一】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執行秘書長王輝耀撰文指出,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加深,人才跨國流動的趨勢已不可逆轉,“移民紅利”在科技和經濟領域的表現也越來越突出,各個國家都更加重視移民人才,改革移民制度已經成為國際人才競爭的重要方式。就中國移民情況來看,中國國際移民分布于世界各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歐洲發達國家、日本成為近年來我國海外移民集中的重要目的地。2013—2014年,我國國際移民狀況呈現新特點——海外移民數量平穩增長,來華移民穩步增加,中國成為最受歡迎的移民目的國之一。
我國應加大引進國外智力力度,積極探索技術移民事業。首先,應認真規劃技術移民工作格局,健全技術移民管理體制,推動政府部門技術移民治理法治化和服務化。其次,應盡快推進技術移民立法工作。世界范圍內的技術移民立法源于20世紀20年代,最近十多年,英國、新加坡、法國、德國、日本等國紛紛推出自己的技術移民法。中國必須在世界各國的移民法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為引進國外智力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摘編自《光明日報》
【陳憲: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是經濟強國的核心環節之一】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表示,無論對于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走出去”對它們的長遠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和作用?!白叱鋈ァ睂⒌贡茋衅髽I改革。實踐已經表明,國有企業的現行體制和制度有著諸多不適應“走出去”的弊端,它們也在影響國有企業“走出去”的進程。
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提出幾點建議:在企業層面,“走出去”一定要有長遠戰略考量,充分考慮復雜的法律、經濟和文化環境,要建立全面、靈活、長效的評估機制。同時主動引導市場換資源、換技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形成商業模式、盈利模式和可持續發展模式。同時,要特別注重國際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在政府層面,建議“十三五”規劃將“走出去”戰略規劃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發展定位、產業選擇、區位抉擇、投資趨向、合作方式,并制定主要行業的“走出去”規劃,包括高鐵、石油、裝備制造等。要進一步加強金融支持,無論政策性金融支持,還是商業性金融支持,都需要不斷改善,切實起到應有作用。在自貿區層面,自貿區要在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中發揮積極作用。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是中國由經濟大國發展為經濟強國的核心環節之一??梢灶A期,在以建設自由貿易區和“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為標志的新一輪開放,以及中國政府一系列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舉措的推動下,今后一個時期,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還將爆發式增長,由此將進一步提高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摘編自《文匯報》
?。ü饷骶W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