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劉尚希
現在所謂的科學思維、科學標準、科學方法都是以牛頓時代訂立的力學理論為基礎的,包括現在的社會科學。人類社會發展到這個時期,原本的思維已經不適用于現實。
近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5年第一季度)召開,劉尚希發表了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
我們現在一談宏觀調控,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讓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去替代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尤其是在遇到風險或經濟下行時,市場的作用越來越弱,政府一著急,就會那么干。其實那樣往往會產生一些擠出效應,而不是擠入效應。擠出效應可能會帶來后遺癥,就像治病一樣,下猛藥從表面上看是把病控制住了,但說不定同時也損害了人體內在的一些機能,反而不利于長期的康復,帶來新的問題。所以,財政應當考慮怎樣增強而不是減弱市場的作用。
現在流行的理論總是在政府和市場之間搖擺,或者把政府和市場這兩只手看成是對立關系,而不是分工合作的關系。要么就是批評政府干得太多,妨礙了市場,應該讓市場多干;要么就是批評市場帶來了很多問題,政府發揮作用不夠??偸莾蛇厯u擺,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就永遠沒法理順。所以,應該從更高的層面來看,把這兩只“手”看成人的左右手,協調統一起來并形成合力,而不是在二者之間糾結。當然,這需要在理論方面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因為現在流行的經濟理論已經很難適應現實發展的需要。
財政政策不僅是經濟政策也是社會政策,我們不要單從競爭視角來看,還應該從整體角度來看。我想講這么幾點:
第一,財政有兩大目標,一是效率目標,二是公平目標。過去我們僅僅從經濟邏輯分析財政,所以更注重效率這一經濟目標,雖然有時也考慮到社會目標,但并沒有真正把公平和效率放在一起進行考慮。我們真正應該做的,不只是簡單地兼顧效率和公平,而是把兩者融合起來。
這個問題其實很糾結,因為過去流行的理論告訴我們:如果要追求效率,毫無疑問就會有損公平;而要追求公平,就會有損效率,兩者是魚和熊掌難以兼得,總有損失,要么損失公平,要么損失效率。其實,這是思維方式的問題,這種糾結是我們自己造成的,而不是事物本身造成的。我認為,效率和公平自然能夠融合,并非相互排斥、得此失彼,關鍵在于怎么調整理論思維的范式和分析的框架。從財政來說,要把公平和效率融合在一起,經濟社會才能健康發展。所以,我有個比喻,公平和效率就像人的兩條腿一樣,不能說左腿兼顧右腿,也不能說右腿兼顧右腿,否則,那就是“瘸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