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 張紅宇
當前,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農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內在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民增收越來越受到國民經濟和全球一體化發展的深刻影響,持續增收有機遇,但也有壓力和挑戰。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
新常態下農業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形勢分析
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總體向好,有兩個最顯著的標志:一是糧食生產實現創記錄的“十一連增”,總產達到12142億斤,比上年增加103億斤,連續兩年超過12000億斤。二是農民增收實現“十一連快”,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892元,收入增幅連續第5年超過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09年的3.33:1降至2.92:1。農業農村經濟的好形勢對國民經濟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改革意義重大,這是觀察新常態對農民收入影響的兩個重要前提。同時也要看到,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促進農民增收必須適應新的發展環境,應對新的變化和挑戰,為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新常態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變化,對農民收入影響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家庭經營收入保持平穩。一方面,土地流轉和新型經營主體的發育,以及節本降耗等技術的應用,將有利于家庭經營收入的增長,由此帶來規模化產生的規模收入、結構調整產生的效益收入、成本降低而增加的收入等;另一方面,隨著新常態下經濟增速回落到中高速增長區間,農產品市場需求走弱,價格對農民收入的拉動作用有所減弱。受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的雙重擠壓,農戶務農種糧收益有限,比較效益較低的問題仍比較突出。
二是工資性收入增幅趨緩。新常態下,農民務工數量增長的速度在減緩,工資增長的幅度在下調。從數量增長來看,2011-2014年,農民工外出數量分別增長了1055萬、983萬、633萬和501萬,增幅逐年下降;從工資增幅來看,近幾年增幅下降表現得更為明顯,2012和2013年工資性收入名義增長分別為16.3%和16.8%、2014年僅增長9.8%。今后,隨著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速度進一步放緩,在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農民工就業和工資水平增長也將受到一定影響。
三是轉移性收入增長面臨挑戰。2004-2013年,農村居民獲得的轉移性收入從96.8元增加到784.3元,占農民收入的比重從3.7%上升到8.8%,對帶動人均純收入增速上升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在經濟新常態下,國民經濟增速特別是財政收入增速有所放緩,在這種背景下,繼續以直接補貼等形式增加農民的轉移性收入面臨較大的壓力,如何進一步完善對農民收入的直接支持,也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政策問題。
四是財產性收入增長潛力較大。近年來,受農村土地征收補償水平提高、農民土地流轉和房屋出租增多、參加入股投資分紅人數增加等因素影響,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不斷增長,已經成為農民收入特別是局部地區農民收入的重要增長源。從長遠來看,隨著今后農村產權市場不斷完善,農民財產性收入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