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 丁振海
核心閱讀
中華美學精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精髓正在于強調以藝術的載體和審美的方式彰顯思想的、道德的力量
從中華美學中汲取向上向善的精神營養,培育發現美、感悟美、表現美的能力,是提振當代文藝的必要條件
劉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和王國維“造境”“寫境”等提法,頗有“浪漫”與“現實”相結合的意味,對我們當前的文藝創作有借鑒的價值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生動活潑”“栩栩如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相結合,堅持的正是“文質兼美”的美學標準,這也正是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特質所在
中國傳統美學極為強調文品與人品的統一。這對于今天的作家藝術家來說更為重要,也是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不斷涌現的最可信賴的人格保證
文藝的特殊性,是以審美的方式掌握世界
文學藝術的普遍本質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其特殊性在于文學藝術是以審美的方式掌握世界。這兩者的關系問題,始終是文藝學的一個核心課題。對此,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頗多論述。1942年,毛澤東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主要解決文藝為什么人的根本問題,這個問題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部門來說也概莫能外。但是,毛澤東沒有忽視文藝反映與反作用于社會生活的獨特方式和審美本質。他指出,人類的社會生活和文學藝術“雖然兩者都是美,但是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他又強調“文藝就把這種日常的現象集中起來,把其中的矛盾和斗爭典型化,造成文學作品或藝術作品”。眾所周知,通過典型化把生活美升華為藝術美,正是文藝掌握世界的獨特方式和獨特魅力之所在,也是文藝通過個別反映一般,將文藝的審美屬性與社會屬性相統一的關節點。
72年后,習近平總書記在他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同樣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作為文藝的最根本問題。要實現這個光榮偉大的歷史使命,必須依據文藝反映生活的特有方式,“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也正如習近平所要求的,“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習近平還特別強調“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
綜上所述,我們就可以順理成章地領會習近平在座談會上鄭重號召“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必要性和深刻含義所在。中華美學精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精髓正在于強調以藝術的載體和審美的方式,彰顯或蘊涵思想的、道德的力量。只要我們認真地加以傳承和弘揚,就可以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當代文學藝術從“高原”邁向“高峰”提供豐富寶貴的精神資源。
汲取中華美學的精神營養,是提振當代文藝的必要條件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強調,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這其實也正是中華美學精神的精義所在。真、善、美是相互區別又密切聯系的概念。在中華美學中,真包含著情、志、景、境、事、意、理諸方面之真;善則是與惡相對立的一種肯定性的道德評價;美則要承載著真善并給人以感性的愉悅。很顯然,以真善美的標準來衡量,當下的文藝創作確實存在著不小的差距:肆意歪曲事實,胡編亂造歷史謂之失真;迎合低級趣味,甘當市場奴隸,以欲望代替希望,以快感冒充美感,謂之非善;熒屏舞臺上虛情假意、忸怩作態更是毫無美感可言。當然,這類作品仍屬少數,更多的則是平庸之作。正如習近平所指出:“在文藝創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首先需要作家藝術家端正創作態度,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勤學苦練,提高創作本領。而從中華美學中汲取向上向善的精神營養和發現美、感悟美、表現美的能力,也是提振當代文學藝術的必要條件。與西方美學非常重視真相比,中華美學特別強調美與善的統一。孔子對《韶》樂的評價就是“盡善”“盡美”。儒家經典《詩大序》高度評價文藝的美與善相得益彰的道德教化作用:“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我們的文藝觀固然與古人有本質的不同,但在要求美與善的一致上,古人仍可給當代以有益啟發。
習近平在“講話”中非常重視文藝與道德的關系,希望文藝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他指出,“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健康向上,永遠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