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5”年會于2015年3月21日—3月23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為“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中國經濟網全程直播報道。圖為國務院參事仇保興發言。中國經濟網裴小閣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21日訊(記者勾雅文)國務院參事、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在2015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農村和國外農村的最大差別就在醫療和教育,將中國農村絕大多數村鎮的醫療和教育水平提高到和大城市一樣非常必要。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城鎮化的進程也被放緩,中國政府開始更加關注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性。談到中國城鎮化的新形態,仇保興在發言中提出了新的觀點。他認為,中國的城鎮化過程是彈性的,即未來中國人口的流動不是單純的農村流向城市,還會有從城市回流到農村的現象發生。
數據顯示,在城市工作的中國農民到了55歲后,有90%的人表示愿意回鄉養老。如此高的“期待返鄉”比例說明,中國農村將來可能會成為更符合中國人心理的養老場所。
面對中國可能出現的“返鄉潮”,未來幾十年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否能夠跟得上“返鄉潮”的腳步已經成為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重要問題。針對這一問題,仇保興向中國經濟網記者提出,政府應該鼓勵大城市的先進醫院和學校承包村鎮上比較落后的醫院和學校,將它們建設成分院、分校。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中國目前有將近2萬個鎮,這些鎮是為中國農村地區提供服務的主要大本營。如果能夠有效提高村鎮的基礎設施及服務水平,未來中國城鄉的差距問題或許可以得到比較根本性的解決。
據仇保興介紹,中國目前已經以上海等地區為試點,開始試行這種城鄉公共財政公等化的措施。他舉例說:“上海最好的華山醫院已經到農村承包了幾個小鎮的醫院,這些醫院成為華山醫院的分院后,醫療水平在短短幾個月內的到了很大提高。”
隨著村鎮醫院和學校的水平逐步提高,未來中國農村人口享受和城市人口一樣的基礎服務指日可待。以上海華山醫院為例,仇保興補充說道:“現在上海這些小鎮的居民做大手術都可以選擇鎮上的醫院,他們已經能享受到非常好的醫療服務,不需要再到中心城區去了。”
在以上海為先例的“大城市資源帶動村鎮資源”措施取得一定的成績后,仇保興表示,他希望國家在未來的十年內能夠撥款鼓勵其他城市學習先進省市區的這種做法,將村鎮的醫療教育水平提高到和大城市一樣的水平。(勾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