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如何實現】
“互聯網+”的背景與思路
北京大學博士、高級工程師、超圖軟件先進技術實驗室主任黃騫:“互聯網+”提出的背景與思路,“互聯網+”是希望用國內相對優質與國際領先的互聯網力量去加速國內相對落后的制造業的效率、品質、創新、合作與營銷能力的升級,以信息流帶動物質流,也會與一帶一路整體戰略相結合,推展整體產業的國際影響力。
摘編自 人民網
實施“互聯網+”戰略既要政府有為,更要市場決定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匡賢明:“互聯網+”并不是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簡單相加。“互聯網+”不僅可以發現和創造新的市場機遇,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助推發展方式轉變。比如,“互聯網+”的思路下,創業創新有巨大空間,這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提供了重要的機遇;可以更有效地挖掘傳統產業的發展潛力,改變過去總量擴張的粗放模式。因此,它將成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動力。
實施“互聯網+”戰略,既要發揮政府的有為作用,更要發揮市場的決定作用。從現實情況看,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兩個:首先是充分發揮政府在“互聯網+”戰略實施的基礎設施建設上的作用。比如,加快寬帶中國建設,打造中國版“信息高速公路”,這方面我國還有相當大的改進空間;其次是盡快打破行政壟斷。加快推進服務業市場開放,全面實施負面清單制度,鼓勵基于“互聯網+”的創新創業。尤其是鼓勵年輕人的“車庫創業”和“咖啡創業”。
摘編自 深圳特區報
從“互聯網+”看信息化戰略制高點
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員王世偉:“互聯網+”體現出信息化發展在數字化基礎上向網絡化、智能化、互聯化、融合化方向發展的趨勢,體現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平臺和新載體,體現出改寫全球經濟版圖和重塑產業結構的新引擎和新機遇,更體現出搶占全球信息化戰略制高點的智慧謀劃。
摘編自《文匯報》
中國“互聯網+”:天時地利人和
新京報社論:“互聯網+”不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你死我活、爭奪飯碗的零和游戲,也不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簡單相加。而是利用互聯網技術與互聯網平臺,使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協同增效,創造新的價值與新的發展生態,所謂“+”,還有把蛋糕做大的意思。
成功有天時地利人和,互聯網不僅是歷史潮流與世界潮流,而且也是中國的機遇。一百多年以來,中國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所開創的“蒸汽時代”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時代”二戰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雖然搭上末班車,但依舊是追趕者,只有互聯網時代,中國具備了引領世界潮流的能力。
摘編自 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