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經濟新常態、腐敗、院士制度改革、“學術垃圾”、核心價值觀、民主集中制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陳迎: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經濟新常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陳迎撰文指出,在經濟新常態下推動可持續發展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是觀念的轉變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次,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并不必然帶來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也不是隨心所欲。第三,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的調整,必然觸動一些行業的利益。最后,經濟新常態也可能引發不同區域之間的利益分歧,需要新的機制來平衡利益。
經濟新常態對中國未來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影響是深遠的。應對經濟新常態,片面強調某個部門或某個地區的利益不行,脫離社會經濟現實片面強推某項措施或某個目標。積極適應、主動引領經濟新常態,需要利益相關方的廣泛參與,兼顧短期和長遠利益,權衡利弊得失,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進行科學的評估、決策和政策選擇。中國如何在新常態下實施可持續發展目標,換言之,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經濟新常態,究其根源恐怕是同一個問題的兩種表述方式,二者相輔相成,殊途同歸。兩會已全面布局,中國當闊步前行。
摘編自光明網
【高波:腐敗是黨和人民的死敵】
中國社科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高波表示,腐敗是世界公認的“政治之癌”。從我國當下的“打虎拍蠅”結果看,與人體基因突變導致細胞異常或引發癌癥相似,腐敗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演化,呈現出新變化新特點新動向:貪腐程度今非昔比;“政治違章建筑”觸目驚心; 全面“清淤排毒”任重道遠。腐敗導致經濟發展潛存系統性風險,造成執政安全直面內生性威脅,導致社會生態發生“退行性病變”。可以說,腐敗直接威脅執政根基和政治安全。
打不贏反腐敗這場硬仗,就可能引發顛覆性錯誤。這警示我們,必須以“零容忍”態度與腐敗死戰到底,加快構建作風新狀態、政治新生態和反腐新常態。1.嚴明管黨治黨的政治規矩。要把守紀律講規矩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決不能讓黨組織淪為“私人會所、政治超市”。2.確保正風肅紀的政治定力。事實證明,堅持問題導向,既加快清除存量腐敗、顯性腐敗,又著力震懾新發問題、治理隱性腐敗,兩手抓、兩手硬,凡腐必反、除惡務盡,正是我們黨有能力、有自信的表現,也是打消各種疑慮、回應社會關切的最佳選項。3.彰顯有腐必懲的政治信用。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必須以最堅決的意志、最徹底的行動掃除各領域頑瘴痼疾,堅決把蛻化變質者清除出黨,決不讓黨組織為害群之馬“買單”。同時,通過追究系統性、塌方式腐敗案件相關黨組織責任,以實際行動立信于黨、取信于民、置信于世。
摘編自《求是》
【王揚宗:院士制度改革要讓院士頭銜回歸本位】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王揚宗強調,院士主要是一種學術榮譽稱號,院士制度賦予院士的權力極為有限。但是,科技界的權力有向院士集中的趨勢。而且,這種權力主要是一種隱性權力,缺乏有效的規則約束。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院士在某種意義上成為科技界的一個特殊群體。少數院士與科技界一部分官員的利益重合,必然制約他們的改革意愿。由此可見,要真正使院士制度不受詬病,關鍵是解決院士頭銜利益化問題,讓院士頭銜回歸本位。
解決院士頭銜利益化問題,無疑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方面,需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目前開始的院士增選制度改革是院士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但只是開了一個好頭。要真正達到改革目標,還需要科技體制改革提供支撐。另一方面,需著力解決科技界自主性缺失問題。科技工作應不斷增強自主性,院士應善于獨立貢獻真知灼見,不斷贏得社會的信任。
摘編自《人民日報》
【楊興林:判別和遏制“學術垃圾”的依據】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高教研究室楊興林認為,創新是學術的本質要求。判別一項學術成果到底是“有價值”,還是“學術垃圾”,也應當以研究選題、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觀點、研究材料、研究語言這些方面是否有新意為基本的依據。判別一項學術成果在多大程度上“有價值”,多大程度上是“學術垃圾”,需要依靠學術知識和學術倫理進行嚴肅的評價,為此特別需要學術評價者抱有對知識的高度敬畏以及對他人勞動的高度尊重。有效遏制“學術垃圾”,還需要嚴把學術出版關。學術出版社、期刊雜志社必須堅持聘請學術界高水平同行進行專業評價,保證有創新的成果順利出版或發表,同時將“學術垃圾”拒之門外。
遏制“學術垃圾”,并不等于否定“低水平重復性學術工作”,也不等于否定對學術初入門者抱以寬容和扶持的態度。“低水平重復性學術工作”在學術研究中幾乎不可避免,但從根本上說,它只是為開展較高水平的學術工作鋪墊基礎,并不等于學術工作始終定格于這一層次,否則那就不是真正的學術研究。學術初入門者的成果如果要公開出版或發表,它就至少必須在某一方面體現出新意,否則就不能獲得出版或發表的權利。如果僅僅因為學術初入門之故,就讓毫無創新的學術成果通行無阻地出版或發表,那倒真的是對學術初入門者有害,而不是真正的寬容和扶持了。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博穎 馮宏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要堅持輿論引導的情感共鳴策略】
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張博穎、天津師范大學政治文化與政治文明建設研究院馮宏良撰文指出,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社會融入與滲透是以民眾產生情感共鳴為邏輯起點的,這在價值多元化的文化生態條件下尤其明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社會融入在本質上體現為充分的社會認同,一種思想價值體系實現社會認同的過程必然要經歷多樣化價值觀的爭鳴與碰撞,而在多元價值觀的交流與碰撞中,只有找到價值判斷的“最大公約數”,才可能產生情感共鳴的效果。情感共鳴的產生標志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社會感性層面獲得了初步接納與認可,這為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社會心理深層的理性認同奠定了良好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一種理論的體系建構,如果要產生情感共鳴,就必須從理性的“宏大敘事”轉化為感性的“生活敘事”,積極融入社會的日常生活實踐,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民眾的日常生活對接,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價值理念和基本規范。為此,一方面要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日常生活化,讓普通民眾在生活實踐中感受到核心價值體系落地生根的土壤,并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模范踐行者的榜樣力量和價值示范作用不斷強化民眾的這種感受;另一方面要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話語表達方式。要擅長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普通民眾喜聞樂見的通俗話語,貼近普通民眾的內心與情感,使之易于接受。
摘編自《光明日報》
【辛向陽:從多個方面、多個層次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
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辛向陽撰文指出,要想從容迎接挑戰,就要從多個方面、多個層次上把民主集中制原則貫徹好落實好。1.加強民主集中制教育培訓和貫徹執行情況的經常分析和考核評估,通過教育培訓、分析考評,發現好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形成貫徹執行民主集中制的方式方法。2.落實民主集中制原則就要嚴格執行請示報告制度,使請示報告制度成為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的重要制度。3.要培養一個自覺踐行民主集中制原則和精神的群體,給全黨作出示范帶頭作用。這個群體就應當是黨的高級干部。
摘編自《前線》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