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情況下,新增就業不降反增,顯示了改革的巨大威力和市場的無限潛力。
盡管,從1990年以來的25年時間,2014年的經濟增長率最低,但是發展質量最高,發展績效最好,發展成本最低。例如單位GDP能耗下降4.8%;萬元GDP用水量下降6.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6%。此外,出現了許多發展的轉折點,特別是城鎮就業人數首次超過農村就業人數(分別是3.93億人和3.79億人),這意味著中國仍然能夠保持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這是未來中高速增長的根本能力。
從國際視角看,在G20國家中,中國的主要經濟指標是最好的。2014年,中國GDP增長率最高(為7.4%),其次才是印度(為6.0%)、印度尼西亞(5.0%);其次,按CPI上漲率與失業率構成的痛苦指數(misery index)計算,中國為6.2%,在G20國家中,排第三位,居韓國(4.7%)、日本(6.1%)之后(見表6)。需要說明的是,日本的經濟增長率幾乎接近“零增長”,只有0.3%,可能是痛苦指數低,同時快樂指數是最低的,比歐盟還要低。而中國在G20國家中不僅痛苦指數低,而且快樂指數最高。盡管經濟增長率并不等于快樂指數,但卻是快樂指數的經濟基礎。
表6 G20主要經濟指標(2014)
注:痛苦指數系CPI上漲率與失業率之和;2015年GDP增長率為預測數,其中中國數據為作者估計數;
數據來源:英國《經濟學家》。
3.從國際視角評價中國
2014年中國在世界有哪些新亮點?她在世界的位置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為什么令世界所矚目?
2014年,中國已經獲得多項“世界第一”,是全體中國人民在黨中央領導下所取得的巨大成績,也反映了中國在世界的地位越來越高,作用越來越大,外溢性和外部性越來越明顯。
從國際視角看,中國在世界有多個第一或名列前茅。
第一,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
第二,中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居世界首位(1196億美元,占GDP比重1.16%)。
第三,中國糧食產量仍居世界第一位(6.07億噸)。其中,中國谷物產量為5.57億噸,全球谷物總產量為20.06億噸,中國占世界谷物產量總量比重的27.8%;中國稻谷產量2.06億噸;中國小麥產量1.26億噸,世界7.05億噸,中國占世界總量比重的17.9%;中國玉米產量2.1567億噸,世界總產量9.38億噸,中國占世界玉米產量總量的23.0%。
第四,中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居世界第一(1.58萬公里),占世界60%以上;2007年至2014年,高鐵列車累計發送旅客31.6億人,占鐵路旅客發送量的比重由4.8%增長到38.5%左右,也是游客發送量最多的國家。
第五,中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世界第一(11.18萬公里),明顯超過美國(為9.2萬公里)。
第六,中國寬帶用戶數居世界第一,其中固定寬帶用戶2.00億戶,移動寬帶用戶5.83億戶,共計7.83億戶;中國電話總用戶居世界第一,達到15.36億戶,其中固定電話用戶2.49億戶,移動電話用戶12.86億戶。
第七,中國全民醫保覆蓋人數居世界第一,達到13億人。
……
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直到進入21世紀之后,才相繼進入主要經濟總量指標居世界第一的時代。無論是美國、歐盟等超大經濟體,還是上百個小經濟體,都不約而同地在適應“中國第一”的時代,也在利用并搭車“中國第一”的機會。
對此,我們來看看國際組織是如何來評價中國的經濟發展的?最近,經濟合作組織(OECD)發表了《走向增長》報告,該報告指出:中國在多個關鍵領域的改革進展“清晰可見”,比如多個領域已經面向私人資本開放,外資審批程序更加簡單,高等教育正在從“重數量”轉向“重質量”,利率改革使得儲蓄者可獲得更好回報。經合組織還認為,中國越來越多城市為流動打工者提供的社會服務日益健全,這不僅有利于釋放他們的消費潛力,也有利于經濟增長變得更加平衡和公平。
報告還指出,2008年至2013年期間,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平均達8.3%,勞動力生產效率年均提高8.4%,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08年至2013年期間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經合組織前17名國家的平均值的差距繼續縮小。
盡管2014年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發展成就,但是我們仍然需要清醒地看到所面臨的各種困難與挑戰。對此,李克強總理的報告作了說明:投資增長乏力,新的消費熱點不多,國際市場沒有大的起色,穩增長難度加大,一些領域仍存在風險隱患。工業產品價格持續下降,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經濟發展方式比較粗放,創新能力不足,產能過剩問題突出,農業基礎薄弱。群眾對醫療、養老、住房、交通、教育、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等還有不少不滿意的地方。有些地方環境污染嚴重,重大安全事故時有發生。他還特別談到,環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鐵腕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