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對外開放、經濟新常態、改革中政府的責任、新常態下創新合作方式、傳統佳節與核心價值觀、高校思政課定位、依法推行大數據信息公開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胡必亮:推進四項重點戰略,提升改革新高度】
北京師范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院長胡必亮表示,十八大以來,我國已經加快了對外開放步伐,并在不長的時間里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目前良好的發展勢頭,著力推進以下幾項重點戰略,將我國對外開放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外部環境改善的方面來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首先,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其次,積極實施為新興市場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金融支持的戰略。再次,進一步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建設戰略。最后,在已經取得很好成績的基礎上,繼續推進《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的圓滿完成。
摘編自光明網
【林毅夫:新常態下保持中高速增長既有可能也有必要】
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林毅夫表示,作為發展中國家,在新常態下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雙中高’,對我國來講既有可能,而且也是必要的,否則不但減緩跟發達國家收入差距的縮小,甚至影響到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的實現,而且在就業、金融、財政等方面也會出現問題。雖然國際經濟在下行壓力下,對中國而言外需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但內需還大有潛力可挖。
如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欠賬還很多。雖然城際間的高鐵、公路、機場建設較多,但城內軌道交通、地鐵和道路建設嚴重不足,地下管網明顯老化,許多城市被堵車和城市內澇困擾。這些領域的投資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雖然國際經濟在下行壓力下,對中國而言外需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但內需還大有潛力可挖。如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欠賬還很多。雖然城際間的高鐵、公路、機場建設較多,但城內軌道交通、地鐵和道路建設嚴重不足,地下管網明顯老化,許多城市被堵車和城市內澇困擾。這些領域的投資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摘編自新華網
【陶然、劉明興:改革中政府有責任在關鍵信息上保持一定透明度與前后一致性】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陶然、北京大學教育財政研究所教授劉明興指出,政府必須在向全社會宣示堅定改革決心的同時,盡最大可能與各階層進行有效溝通。政府既需要通過良好的機制設計來逐步凝聚有效改革的策略共識,在改革中盡可能通過做大蛋糕并合理分配的方式減少阻力;也需要充分提示改革可能帶來的陣痛,讓社會做好思想與行動準備。這就要求改革中政府有責任在關鍵信息上保持一定透明度與前后一致性,并以客觀條件為依據闡明立場,給大眾“改革必然成功、也必須成功”的信念,同時明確提示將遇到的確定性困難,以及可能存在一些隱而未現的風險。
中國要避免系統性風險,并順利完成經濟的轉型與升級,未來幾年必然要經歷較痛苦的去杠桿、調結構、壓建設規模甚至削減政府支出的過程。在此期間,通過增加中央財政救助、完善社會保障甚至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等措施來盡力減少震蕩當然至關重要,但實現有效的改革預期管理亦不可或缺。
摘編自《大眾日報》
【曹祎遐:新常態下創新合作方式是關鍵一環】
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上海市“晨光學者”曹祎遐認為,伴隨“新常態”經濟的出現,傳統的創新發展方式亟須轉型。我們從社會創新的視角來全面審視目前的傳統創新發展方式,可以發現傳統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新常態下創新方式需要精準定位,加強創新“短板”建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歸本溯源地找尋創新轉型關鍵。
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是創新投融資機制的重要舉措,對拓寬社會資本投資渠道、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具有重要意義。企業應優化資源配置,與同行業和跨行業伙伴、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建立廣泛的聯系。合作創新需雙方充分利用各自比較優勢,拓寬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方式,這是創新轉型中的關鍵一環。但是要注意的是,政府在通過政策引導中小微企業走“專精特新”的創新性發展道路,促進中小微企業將好的創新想法付諸于實施,幫助企業逐步成長的同時,一方面不能急于求成、過度干預,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對企業在社會效益方面的導向,把握好給中小微企業發展營造自由發展空間的那個“度”。
摘編自《文匯報》
【陳洪濤:傳統佳節蘊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華】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基地研究員陳洪濤認為,傳統佳節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它濃縮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標志著一個民族的風格,凸顯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展示著一個民族的追求。我國的傳統佳節蘊含團結、和諧、忠孝、感恩、文明、愛國、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和精華。一是團結和諧的理念。在我國,不管時光流轉、社會變遷、政府更迭,還是人事代謝,鄉土觀念和親情觀念不但沒有變,而且化成深深的情結,植根于炎黃子孫的骨子里。傳統佳節已成為凝聚民族力量,增強民族團結的紐帶。二是愛國主義情操。傳統佳節蘊含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也是我國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優良傳統。每逢清明節,祭祖掃墓活動總有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端午節,人們以各種方式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三是忠孝感恩倫理。通過幾千年周而復始的傳統佳節,忠孝、感恩文化在中國人的血管里暢流不息,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凝聚的心靈紐帶。逢年過節,人們走親訪友、祭拜祖先、孝敬長輩,真實地體現了忠孝、感恩的倫理道德。四是文明禮儀風尚。古往今來,中華民族都非常注重表達內心豐富情感的方式方法,重大節日和生老病死等都有約定俗成的禮俗。五是誠信友善美德。每逢佳節,人們通過各種形式努力營造真誠、信賴、安全、友善、和睦、快樂、溫馨的節日氛圍。傳統佳節和睦融融的氛圍,猶如潤物無聲,熏陶著人們誠信和友善等美德。
摘編自《廣西日報》
【章義和:思政課教師的委屈反映高校思政課的定位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章義和認為,有一種要不得卻是普遍存在的觀念,即認為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是思政課教師的事情,與其他部門和教師無關。正是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高校中各個教育單位各自為政,形成不了教育合力,甚至存在相互消解現象。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僅靠個別部門或部分教師就可以完成和實現的。建議教育部對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重新定位,樹立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注重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整體性和嚴肅性。專業課教師雖不是直接從事意識形態教育工作,但應清楚在課程教學中所呈現的“三觀”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教書育人,做到知識教育與價值教育相結合。
摘編自《解放日報》
【周康:堅持服務社會,依法推行大數據信息公開】
廣西行政管理學會副秘書長周康指出,長期以來,我國文化傳統不重視數據,一些管理部門公布的數據公信力不夠、公開和透明度不高,降低了數據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利用“大數據”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就必須做到公開信息、公開數據。為此,政府要務實堅持充分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原則,盡快完善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的機制,依法推行大數據信息公開,并指導有需求的群眾查詢、提意見和建議,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便捷獲取政府的數據信息,充分發揮政府數據信息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活動的服務作用。
摘編自《廣西日報》
(光明網記者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