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四個全面、經濟新常態、協商民主建設、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形勢、中西方道德價值的區別、人才質量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喻新安:“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首席研究員喻新安認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它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國夢的大格局中審視,把全面小康目標升華成民族復興的重要里程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定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第一次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確定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第一次將全面依法治國,論述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第一次為全面從嚴治黨標定路徑,要求“增強從嚴治黨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實效性”,鍛造我們事業更加堅強的領導核心。“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我們黨治國理政方略與時俱進的新創造、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新飛躍,它使得我們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關鍵環節更加清晰、內在邏輯更加嚴密,使得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總體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將在我國今后更加壯闊的改革開放大業中逐漸展現其導航和引領作用。
摘編自《河南日報》
【丁文鋒:把握經濟新常態需要處理好十大關系】
國家行政學院信息技術部主任丁文鋒指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是我們認識、探究和謀劃經濟發展的總依據和“金鑰匙”。如何正確認識、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避免出現片面性、簡單化的誤讀和理解以及借“新常態”為“不作為、懶作為”做“擋箭牌”等不良傾向,筆者認為起碼應該處理好以下十大關系:
一是要處理好憂患意識和堅定信念的關系。二是要處理好增速趨緩和“第一要務”的關系。三是要處理好市場決定和擔當作為的關系。四是要處理好不唯GDP和穩增長的關系。五是要處理好“內”與“外”的關系。六是要處理好“新”與“舊”的關系。七是要處理好“機遇”與“挑戰”的關系。八是要處理好“常”與“特”的關系。九是要處理好“變”與“不變”的關系。十是要處理好“務實”與“求道”的關系。
摘編自光明網
【談火生:對協商民主建設未來發展的三個期待】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副教授談火生指出,兩會前夕,中央又印發了《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對協商民主建設的未來發展可以有三個方面的期待。一是對協商民主民主實踐發展方面的期待。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量”的層次。第二個層次是“質”的層次,也就是協商民主的規范化、制度化。二是對協商民主民主理論發展方面的期待。期待看到協商民主理論發生一個經驗轉向。“經驗轉向”包含三個方面的工作需要做:第一,認真總結本土的協商民主經驗。第二,要大膽借鑒西方在最近幾十年發明出來的一些新的技術手段。第三,積極探索協商民主技術的引入方式,用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如何因地制宜開展協商活動。三是對協商民主實踐和理論之間的良性互動方面的期待。中國有豐富的協商民主實踐,但在協商民主理論建設方面卻不盡人意。只有保持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良性互動,理論的發展才有源頭活水,不斷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理論體系的目標才有可能實現,理論自信才能水到渠成。
摘編自求是網
【李揚:應從3個維度觀察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形勢】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認為, 觀察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形勢,至少應有3個維度:一是數量、規模維度,如經濟增長速度、物價水平、CPI和PPI走勢、財政收支變化、貨幣供求、國際收支等,這一維度展示的是經濟運行的數量側面;二是經濟運行效益和質量的變化,這一維度展示的是經濟運行的質量側面;三是改革的進展,這一維度展示的是經濟運行體制機制的變化,它揭示的是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可持續性。這3個維度對應著新常態下經濟運行的“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3大特征。只有將這3個維度密切結合起來,我們才能對中國經濟的狀況及未來發展有清晰的認識。
從這3個側面綜合分析當前形勢判斷: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開始脫離投資驅動和出口驅動增長方式,正逐漸向更強調質量、更強調效益、更注重創新、更關注生態文明建設、更重視民生改善、更具可持續性的軌道過渡。
摘編自《經濟日報》
【陳來:中西方道德價值的區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認為,西方在文藝復興之后也倡導以人為本,但西方近代的人本主義更多強調以個人為本;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不主張以個人為本,而是強調以群體為本,強調群體在價值上高于個人。在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看來,個體不能離群索居,一定要在群體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修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進。現代西方自由主義道德的中心原則是個人權利優先,主張人人有權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從事活動,認為以一種共同的善的觀念要求所有公民是違背基本個人自由的。而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強調社會共同的善、社會責任、有助于公益的美德。社群與個人、責任與權利是不同的倫理學概念,反映不同的倫理學立場,適用于不同的價值領域。在當代社會,我們應堅持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以社群和責任為中心的立場,在贊同自由、人權的同時,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贊成個人優先的立場。
摘編自《人民日報》
【易紅:提升人才質量系首要任務】
全國人大代表、東南大學校長易紅認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進高等教育發展面臨兩大任務和挑戰:一是如何為國家創新發展提供動力、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二是推進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提高教育質量。對于高校來說,要推進改革式發展,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把辦學先進理念與高校改革實際相結合;實現內涵式發展,提高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國家社會發展的水平與能力。提高高等教育辦學質量的首要任務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這是由大學的核心任務決定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一要體現時代需求,與當前社會發展要求相結合;二要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個性化培養,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光明網記者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