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2月份,隨著地方兩會的陸續召開,31省份今年的GDP預期增長目標均已出爐,下調增速成為“新常態”。除西藏的目標與去年持平外,河北等29個省份均明確下調了GDP增長目標。上海則干脆取消了GDP目標,只提出了“經濟平穩增長”。如何評價這一新的經濟政策動向?這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意味著什么?光明網記者邀請了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對此進行深入解讀,以下為訪談實錄。
目前國內經濟面對著很大的下行壓力,正在處于走向經濟新常態的探底過程中,各地政府也意識到在這種壓力下應當去適應新常態,因此對GDP預期增速做一定的下調是合乎邏輯的。至于這一新的政策動向意味著什么,要結合打造升級版的經濟新常態中高速增長平臺來談。速度不是關鍵的,速度下調一定要伴隨著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結構的優化,并且要使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結構轉型帶來的實惠。
根據各省的政府工作報告,一些省份2014年全年的經濟增速遠遠沒有達到既定目標,例如山西省,2014年GDP預期增速為9%,而實際增速僅有4.9%;黑龍江省2014年GDP預期增速為8.5%,實際增速為5.6%。2015年這些省份的預期增長目標下調至6%左右,遠遠低于江蘇、浙江、山東等東部發達省份的增長目標。有學者擔心,這或許會加劇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趨勢。我對這一觀點持不同看法。需要指出的是,各地2015年GDP預期增速的量值不能視為政府制定的目標。在市場經濟環境之下,我們應當看清楚,政府沒有這個能力把經濟增速作為一個目標來設定,它只是一個發展的預期值。當然它可以起到一定的政府引導作用。面對著經濟下行的壓力,地方政府在增加收入以及開展其他工作方面面臨著一定的矛盾,因此雖然2014年各省對于經濟增速的預期值相對樂觀,但有一些省份并沒有真正達到這個量值。所以今年適當下調這個預期值也是非常正常的舉措,大家不要把GDP預期增速看做是決定一切的因素。
下調GDP預期增速是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的正確做法,但如果完全取消GDP的考核,我認為其效果還有待觀察。因為政府要在經濟調控方面發揮作用,總要對經濟增速進行一定的評估考量,不用這個指標是不可行的。而且GDP指標目前還沒有更加合適、更加清晰的替代指標。上海市今年在政府工作報告里沒有明確提出GDP指標,但據我觀察,這并不是說徹底摒棄了這一指標的考察。在當今的社會發展過程中,GDP指標仍然在經濟指標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比較各地區的發展速度還是要依靠GDP來評估的。但除此之外,經濟結構調整的相關指標,增長質量相關指標,乃至于通過民意調查取得的公眾感受,如幸福感等都可以納入到綜合性的指標體系中來。這需要有一個發展探索的過程。(光明網記者田文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