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茍志效
????雖然可以說思想離開了利益會使自己出丑,但思想者的動機卻各如其面,不盡相同。思想者的動機中,隱含著其思想的真實目的、體現著其思想的真實價值。對一個思想體系的傳承來說,動機上的前后大體一致,是至為關鍵的影響因素。為什么要如此想?如此想為什么?如此思考能否解決問題?這三者決定了思考者發現和關注問題的焦點,問題焦點上的一致性,是思想薪火相傳的前提。
????最能直接表現思考者動機的,莫過于思考者的致思趨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的哲學致思趨向集中體現在不懼威權追求真理的精神、追求正義和人類解放的情懷、直面現實破解問題的意識三個方面。這些致思趨向上的特質,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眾不同的思想品性。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或者說是要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體會、認同、內化這種致思趨向,應當更有價值。
????在為什么研究問題的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的動機始終來自于對真理的追求,擺脫了物質利益的誘惑、排除了宗教信仰的干擾,也不是為了沽名釣譽,更不是為了“上折子”而照題作文。在研究什么問題的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一以貫之關注的是人類進步和社會正義這一歷史主題。在如何研究問題的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在勇于直面問題、能夠發現問題的基礎上,追求真正解決問題。
????人是問題機器。一部哲學思想史,實際上就是不斷發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歷史。哲學史就是問題史。問題,是哲學變革的引擎。勇于直面問題、能夠發現問題、善于解決問題,是衡量任何一種哲學理論有沒有價值的客觀尺度。西方思想史上,基本上有兩種類型的思想家:一類是提出問題的思想家,如蘇格拉底、康德等;另一類是總結問題的思想家,如亞里士多德、黑格爾等。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卡爾·馬克思則有些例外,他是跨類型的思想家,既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又解決問題。對問題,特別是對時代重大問題的關注、對時代重大問題的求解,是不同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共同的特征。
????作為符號,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概念馬克思在世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使用。按照通常的說法,在文本的意義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即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哲學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也包括繼承者對它的發展,即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然而,在實踐的意義上,對于全神貫注關注社會歷史問題、切切實實改變了社會歷史現狀的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又有多少理解呢?英國人特里·伊格爾頓在其新著《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英文版序言中的一段論述,或許應該引起我們重視與反思。他認為,《共產黨宣言》被認為是“毫無疑問的十九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品”。與政治家、科學家、軍人和宗教人士不同,很少有思想家能真正改變歷史的進程,而《共產黨宣言》的作者恰恰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歷史上從未出現過建立在笛卡爾思想之上的政府,用柏拉圖思想武裝起來的游擊隊,或者以黑格爾的理論為指導的工會組織。馬克思徹底改變了我們對人類歷史的理解,這是連馬克思主義最激烈的批評者也無法否認的事實。就連反社會主義思想家路德維希·馮·米塞斯也認為,社會主義是“有史以來影響最深遠的社會改革運動;也是第一個不限于某個特定群體,而受到不分種族、國別、宗教和文明的所有人支持的思想潮流”。這不正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精神特質的直接說明嗎?我認為,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精神特質,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抓住其致思趨向即其思考動機上的獨到之處,將會有執一馭萬的效果。發現社會歷史進程中的真正問題、真正研究問題、實實在在解決問題,不是為了思考而思考、為了哲學而哲學,這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過人之處和其永葆活力的根源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