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 尹成杰
產能過剩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中的突出問題。目前,無論是能源產業、加工制造業,還是建筑建材業,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形成大量積壓的過剩產品。消化過剩產能,為過剩產品提供消費需求空間,是產業和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任務。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擴大消費需求,要把著力點放在擴大農村需求上。
一、農村需求是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消化過剩產能,要把淘汰過剩產能和消費過剩產品結合起來。一方面要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壓縮或淘汰過剩產能;另一方面要通過挖掘社會消費需求,消費或消化過剩產品。我國農村蘊藏著巨大的消費需求。如果我們能夠擴大農村市場消費需求,就可以促進過剩產能或產品的消化,為產業和企業消化包袱、輕裝上陣創造轉型升級的市場空間。因此,擴大農村需求,既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大舉措,又是應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新挑戰、消化過剩產能和產品、促進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
擴大農村需求,有著巨大的潛力和現實可能性。我國農業農村仍然是“四化同步”發展的短板。短板既是差距,更是需求和發展的動力。近些年來,我國實行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實施城鄉統籌發展的方針,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有力推進了城鄉一體化進程,積累和拓展了農業農村發展需求規模。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們既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同時也要實行農業消化過剩產能、農村提供轉型升級的空間。
現階段的農村需求,是我國農村改革發展長期積累和形成的。我們既要看到糧食生產“十一連增”,農民增收“十一連快”,更要看到農村消費需求“十一連擴”。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些年來,我國實行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僅有力有效扶持了農業農村發展,而且還培育了農村的巨大消費需求。現在看來,實施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培育、積累和形成農村需求的過程,恰逢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到來。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僅促進了農業農村發展,而且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積累和提供了需求動力。現在,到了把農村需求“十一連擴”挖掘和發揮出來的時候,以此帶動過剩產能和產品的消化,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拉動經濟持續增長。
我國農業農村改革和發展的黃金期,正是擴大農村需求、釋放消費潛能的最佳期和關鍵期。應該看到,我國農村工業品和日用品消費方面有著巨大需求,而有些過剩的產品,正是適應農村現階段需求的。把一些過剩產能或產品,以市場為基礎、以需求為導向、以政策為紐帶,輸送到農業和農村去,就可以利剩利舊、變廢為寶、節約資源。這既是新常態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重要舉措,又是農業消化過剩產能、農村提供轉型空間的新措施。要把可以利用的過剩產能或產品作為一筆寶貴的社會財富,用于反哺農業和帶動農村,發揮物盡其用的作用;同時要把農村潛在的巨大消費需求,用于消化過剩產能和帶動企業轉型升級,使之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二、創新擴大農村消費需求的理念
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實行擴大內需的策略,首先要以更寬闊的視野,重新審視和對待農村的消費需求。現階段農村消費需求,比以往更顯現出鮮明的特征,比以往更加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說,農村需求是個寶,發揮出來不得了。
農村需求是我國一種重要的潛在經濟資源,具有階段性、潛在性、持續性和多元性。農村需求潛力和推動力巨大,不可估量。農村需求的形成和變化,取決于農業農村政策的取向,以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正因為我國農業農村政策的成功和有力有效的宏觀調控,培育、積累和形成了農村消費需求潛力。我國農村需求基礎堅實,領域廣泛,種類繁多,規模巨大。無論是現代農業建設、農村居民住房建設、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是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以及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都蘊藏著巨大的消費需求潛力。我們對農村消費需求這種寶貴資源,要在培育中開發,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擴大,發揮其對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推動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