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社會轉型和工業化持續推進的背景下,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社會邊緣化的趨勢仍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研究新時期的農村問題是當前農村社會學的重要任務。
在學者看來,聚焦于農村社會發展的新現象和新問題,中國農村社會學需要通過廣泛而深入的農村社會調查,提煉概括出新的理論解說模式。
呈現鮮明的本土化特質
農村是中國文化和社會的基礎。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陸益龍認為,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是社會的基本群體,中國社會學與西方社會學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各自所面對的社會發展形態和現實的差異。社會學進入中國以后,就與對農村社會問題的關切及基于農村社會現實的研究有著密切關系。
基于我國農村社會的獨特現實,對農村社會的研究從一開始就呈現出本土化的特質。在中央財經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楊敏看來,在對農村問題的調查研究過程中,堅持社會學本土化的學術指向是我國農村社會學的一貫基調。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徐勇對此表示認同,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回顧中國社會學的發展歷程,社會學在中國一誕生就把農村調查作為基本關注點,以費孝通為代表的前輩學人在中國農村進行了深入調查,為后來農村社會學研究基本方法的確立奠定了基礎。此外,更為重要的是,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經過研究,推出了《江村經濟》、《鄉土中國》等一系列具有鮮明本土特點的經典學術著作。
理論研究比較薄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之相對應,農村社會學研究內容也日益廣泛和深入。有學者表示,當代的農村社會學研究既有宏觀層面的考察,也有微觀層面的探索,已經涉及農村社會的方方面面。
楊敏認為,當代農村社會學研究者對農村社會變化給予了深入觀察和追蹤研究,涉及農民職業結構變化、農村新階層的特點及影響、農村組織及其關系、農村基層組織分類、農村社會組織發展和管理以及農村勞動力轉移研究等多個層面。
在徐勇看來,當前農村社會學呈現蓬勃發展態勢。農村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已經建立,各高校開設農村社會學專業,系統培養農村社會學人才。同時,在調查研究層面,已經不局限于傳統的人類學個案調查,而是采用社會學量化研究的方法,進行規模化的數量分析。
雖然當下農村社會學研究成果日漸豐碩,但仍面臨很多問題。在陸益龍看來,這突出表現在經驗研究的過密化和理論范式的缺失。陸益龍坦言,目前很多研究只停留在直覺經驗層面,簡單地重復一般性的經驗考察,沒有進行理論的建構,對農村社會學理論體系的發展貢獻較少。
以“三農”問題的研究為例,陸益龍認為,當前“三農”問題成為農村社會學探討的熱點,學界在研究探討“三農”問題時,較多地迎合現實的需要,而輕視了對學科范式的遵從;研究聚焦于解決問題的方案或對策的探討,從而忽視了科學地認識問題;過于強調應用,而忽略了學科的基礎研究。
“有獨創性的理論專著比較少。”徐勇告訴記者,現在農村社會學停留在兩個層面:一是文本研究,深入持續地開展農村調查的少,紙上談兵比較多;二是分類研究比較少,現在農村社會千差萬別、復雜多樣,應該更多地進行分類研究。在他看來,學界仍然存在用西方社會學理論來解釋中國農村社會的現象,農村社會學研究還是應該立足于深度的社會調查,如此才能提煉、概括出中國自己的話語模式和學術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