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美俄“2.1版冷戰”特點、中國新農村建設、小康社會、農村土地流轉、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治、馬克思哲學的信仰精神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趙傳君:美俄“2.1版冷戰”的特點】
黑龍江大學東北亞經濟研究中心趙傳君認為,20世紀的冷戰持續了近半個世紀,我們可將其稱為“2.0版冷戰”。烏克蘭危機后,美國及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行新冷戰,即“2.1版冷戰”的最終目標不是針對普京個人和現在的俄羅斯政府,而是要除去“熊的爪子”,“拔掉熊的牙齒”,給“熊帶上鎖鏈”,讓它在“森林里安靜地吃蜂蜜”,這是普京對美國和西方對俄實行“2.1版冷戰”目的的一針見血的形象比喻。
美俄“2.1版冷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①“2.1版冷戰”是一個政治、經濟、軍事集團,即以美國為首的所謂價值觀聯盟,北約、歐盟等西方集團對一個國家——俄羅斯的冷戰,這是一種“非對稱”冷戰。②“2.1版冷戰”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強加給俄羅斯的,從葉利欽到普京,從普通百姓到政治精英,沒有人愿意與美國和西方對抗。普京雖被稱為“鐵腕人物”,歷來對西方表現強硬,但他在前兩任總統期間一直都在努力融入歐盟,甚至加入北約,但均被拒之門外,普京只是在俄羅斯的國家安全、主權和重大經濟利益受到西方威脅時,才堅定地給以回擊,但即使在目前的情形下,普京仍在尋求與西方的和解與合作。③“2.1版冷戰”表現為時隱時現和時強時弱。美國為了保證自身的“絕對安全”、世界領導地位的“絕對穩定”和“海外利益最大化”,它對俄羅斯的冷戰政策從未發生根本性改變,只是在不同時期由于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如發生9?11事件和金融危機)和每位總統的執政風格與策略方式不同,對俄羅斯的遏制、孤立和打壓呈現出有所變化的特點。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張孝德:一號文件從傳承鄉村文明的高度提出中國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張孝德撰文指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闡述的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升級版的新農村建設。這個升級版的新農村建設賦予了新農村建設傳承鄉村文明的新使命、建設新文明鄉村的新內涵。新版新農村建設有以下新內容值得我們關注:一是對中國農村在城鎮化過程中的戰略地位和功能,給予了明確定位和肯定。二是第一次明確提出把傳承鄉村文明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三是提出新農村建設要加大黨的建設、鄉村教育、農村思想道德建設、農村文化服務等涉及鄉村精神層面的建設。四是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宜居的美麗鄉村,這是新版新農村建設的新內容。許多地方把新農村建設,簡單理解為新的就是好的,把新農村建設變成了大拆大建、模仿城市、過度注重外表的建設。為了矯正這個問題,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四個要求:一是要完善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和村莊規劃;二是搞好農村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推進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三是繼續支持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四是落實傳統村落和民居保護規劃,防止違背農民意愿大規模撤并村莊、大拆大建。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黃錕:全面小康目標任務層層分解的三個原因】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黃錕認為,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不少地區提出率先或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并以行政區為單位將目標任務層層分解,導致全面小康目標任務層層分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理念上看,這種做法未能從全國層面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小康目標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整體目標。從實現條件看,層層分解目標任務的做法沒有充分考慮各地的具體情況和功能定位。資源環境稟賦不同、產業結構不同、社會文化差異等因素決定了各地發展水平和要求不同,反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就是建設的目標、重點、措施必然存在差別。從實現條件看,層層分解目標任務的做法沒有充分考慮各地的具體情況和功能定位。資源環境稟賦不同、產業結構不同、社會文化差異等因素決定了各地發展水平和要求不同,反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就是建設的目標、重點、措施必然存在差別。如果像一些地區那樣,不顧本地資源環境條件和發展基礎,盲目給政策、上項目、壓任務,最終反而會削弱可持續發展能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
【喬榛:農村土地流轉需要政府提供更好的服務】
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喬榛認為, 土地流轉中,政府不能以規模化的名義侵占農民利益,農村土地雖是集體所有,但政府在農村經濟運行中具有強有力的支配作用,對集體土地有著很強的控制權。如果政府為實現農業規?;洜I而推動土地流轉,很容易采取命令的方式,進而造成對農民利益的侵蝕。按照政府的邏輯,既然規?;洜I是現代農業的主要經營模式,那么通過政府主導快速推進土地流轉實現規?;统蔀橐环N必然的選擇。在土地流轉上,必須保證農民真正擁有土地的經營權,并充分體現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主體地位。這并不意味著政府放任不管,相反,政府在土地流轉中需要更多地提供指導和服務。政府在農村土地流轉中提供指導和服務,首先要站在農民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其次,要讓農民心甘情愿地接受土地的流轉。最后,要把服務和監督的關系處理好。還應對已實現了的土地流轉加以監督,一方面保證流轉的土地符合國家政策規定的用途,另一方面保障農民與企業等經濟組織簽訂的流轉協議不會損害農民的利益。
摘編自《光明日報》
【史云貴、周荃:合作治理有助于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治的有機銜接和良性互動】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史云貴和周荃共同撰文指出,現代社會是一個以公正求統一的社會。就治理而言,一個公平的社會應包容所有的合法社會主體平等地參與社會治理。在完全政府主導的政府治理和完全群眾主導的社會自治都無法適應現代社會治理新形勢的情況下,以平等、協商、妥協、整合為基本特征的社會合作治理更能有效回應現代社會治理的新需求,更能有效滿足現代社會公民大眾現實參與的新期待。合作治理是社會治理主體以相對平等的身份,就公共事務進行合作共治的現代社會治理模式。如果說整體性治理模式是因其自身弊端最終難以為繼,那么公民社會不成熟、公民文化欠缺、公民意識淡薄、公民能力較低、社會自治制度不健全等因素也導致了我國社會自治面臨著嚴重的治理困境與嚴峻挑戰。作為各種治理主體“妥協”的產物,合作治理有助于實現我國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治的有機銜接和良性互動,是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理性模式與有效路徑??梢哉f,社會合作治理是對參與型治理和社會自治兩種治理模式的超越與揚棄,也是社會治理主體日益公共理性化的必然趨勢。在我國踐行以政府與社會為基礎的合作治理模式,即在黨委的領導與整合下,構建政府組織、社會組織、社會公眾等各種社會治理主體合作共治模式的基礎上,實現政府依法治理與社會依法自治有機銜接和良性互動,是真正實現打造服務型政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理性之路。
摘編自《天津行政學院學報》
【王艷華、龐立生:馬克思哲學敞開的信仰精神】
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王艷華和龐立生共同撰文認為,馬克思在宗教批判中表達了唯物主義應有的無神論思想,但是馬克思并沒有把無神論停留于此前的唯物主義在實體存在論和直觀認識論的層面上所達到的對上帝實體的外在否定上,而是進一步把超驗的精神信仰還原為人的現實生活,轉化并鞏固、提升為社會歷史性的人本立場。在馬克思的哲學視域里,信仰不再是通過外在于自身的神化的或物化的方式來實現,而是人“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是人以人的方式所實現的自我理解和價值世界的自我確證。更重要的是,馬克思哲學的信仰觀念是奠基在對人的生命本性辯證覺解的基礎上的,它是徹底的辯證思維方式的產物,它內在地要求在真理與價值、科學與信仰、現實與理想、神圣與世俗、個體與社會、目的與過程、有限與無限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在此意義上,超越信仰的“神化”與“物化”的兩極分化,在神圣與世俗的辯證統一中追尋信仰的崇高;超越理性與信仰的二元對立,使信仰與理性之間維持動態的協調平衡;超越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惡性循環,使信仰精神表現為植根于相對的絕對意識和立足于現實關切的終極關懷;超越狹隘的個人主義,實現個體與社會的內在溝通與有機聯結,使共同體的核心價值在自主個體的相互交往和對話中轉化為每個成員的基本信念,這是馬克思哲學的信仰觀變革為當代信仰精神建構所提供的深刻啟示。
摘編自《光明日報》
?。ü饷骶W記者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