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大智慧,智庫發展恰逢其時
——光明網專訪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學部委員李揚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對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主要任務和具體措施做出了全面部署。就此,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學部委員李揚接受光明網視頻訪談,暢談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有關問題。以下為訪談實錄。
【主持人】:請您簡要談談對《意見》的認識?您認為其中的亮點有哪些?
李揚:我參加了《意見》的討論和起草,想法必定很多,重要的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第一次確認了智庫的地位。據我所知,以前中央只有給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定位是思想庫,智囊團,但也沒明確說是智庫,其他機構連這樣的定位也沒有。文件首次把智庫作為國家治理體系不可或缺的部分確立下來,認為智庫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這就將智庫放回了它應有的位置上。
這樣的定位,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決策方面大力推進民主化、科學化進程。本屆政府一直遵循凡遇大事,先廣泛征詢各方面意見的原則,并把這種方式體系化、組織化,其體現形式就是智庫。二是現在我們面臨的形勢復雜。過去決策者面對的問題都是相對熟悉的,現在面對的是非常復雜的問題。當前,國際風云瞬息萬變,整個世界處于國家大分化、大變革時期,誰都不敢妄下結論。一個國家,需要集國家之力研判形勢,才能找出更適合的發展路徑。從國內情況來看,現在我們講新常態,雖然中央對此有全面論述,但新常態究竟如何發展而來,舊常態何以發展到新常態,提出的任務何以完成?而且,這些任務大部分是以前就提出來過的,比如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結構調整,大家對這些并不陌生。當下究竟面對什么樣的問題,這些問題久說至今,為何仍未見效?以至于中央今天還在強調。這就需要專業的研究,僅靠政府決策部門和研究室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
所以說,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發展以及形勢的發展,使得《意見》在合適的時機推出,這是對中國智庫發展最需要強調的。
第二、《意見》明確了新型智庫的條件,包括八個方面。過去大家對智庫談得很多,但嚴格來講智庫并不是一個學術定義,而是大家對“出主意”組織的一個統稱。從現在情況來看,智庫有學術性智庫,如中國社科院,有政黨代言型智庫,有企業代言型智庫,還有自命為社會代言型智庫,弱勢群體代言型等智庫等。大家都愿意用智庫來自詡,這就需要對智庫有個大致的定義。《意見》提出的八個方面的基本標準,比如要求有獨立實體,有研究帶頭人、可持續的資金支持、長期關注的領研究域、有效的成果轉換渠道等。這就抓住了智庫的要素,以此作為標準,就可以判定是否符合智庫標準。
三、規劃了智庫的發展方向,特別是政治方向。很多人認為,智庫就是要說和政府不一樣的話,認為如果和政府一樣,智庫就沒什么用。智庫的確存在一個如何說,站在什么立場說的問題。根據我們多年從事智庫工作經驗,智庫應當有一個建設性立場。所謂建設性的立場,首先要有一定批評,對現行政策、體制等有一定見解。當然這些見解是建立在強大的理論支持、國際經驗、中國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