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人大對立法的主導作用、核心價值體系關乎中國文化領導能力強弱、智庫研究、財政基本法闕如、教育改革要吸收民間智力和資本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丁偉:發揮人大對立法的主導作用并不意味著包辦】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法學教授丁偉撰文指出,發揮人大對立法的主導作用,首先必須深刻領會四中全會《決定》規定的豐富內涵,準確把握立法法規定的立法本意與精髓。簡而言之,人大主導立法工作并不意味著人大包辦立法工作,更不意味著人大獨攬立法起草工作,消除所謂“國家立法部門化,部門立法利益化,部門利益合法化”的傾向并不意味著政府部門無權起草法律、法規草案。按照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政府是有權提出法律、法規案的法定主體,自然有權起草法律、法規草案。從立法實踐看,相當多的法律、法規涉及政府相關部門的管理體制、執法體制以及人員、編制的確定及資金劃撥等政府的法定職能與權限范圍,這也是不少法律、法規案由政府部門起草的緣由。誠然,存在并不一定是合理的,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時期,“立法為民”的立法理念取代了傳統的以“管”為本、以“權”為本的理念,立法正處于轉型發展期,立法重心正由注重方便政府管理、約束管理相對人的“管理型立法”,轉向注重規范政府行為,保護管理相對人合法權益的“維權型立法”。適應這一變化需要從立法體制、機制上進行變革,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
摘編自《文匯報》
【涂光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關乎中國文化領導能力的強弱】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涂光晉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陳曦撰文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就是國家意識形態,是國家建構在社會精神生活領域占主導和引領地位的價值觀念體系和行為規范體系,關乎中國文化領導能力的強弱。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市場、社會”的三元格局在中國正逐漸形成。社會利益結構從幾個板塊構成的整體性結構變成了原子結構,社會經濟成分的組織形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隨著社會利益結構的變化,利益追求已經成為社會成員行為的主要動力,而意識形態則逐漸退出對個人生活的控制。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帶來價值觀主體的多元化,也就意味著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因不同的利益立場而在價值觀上的差異與對立,形成了對原有的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挑戰;同時,西方世界刻意的價值滲透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到中國社會價值觀念的認同,使得政府的文化領導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
摘編自《新聞與傳播研究》
【姚洋:智庫要做未雨綢繆的研究】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撰文指出,智庫的獨立性主要體現在研究選題和研究方法方面。從選題來講,智庫應選擇具有前瞻性的課題。政府官員需要關注日常工作,沒有時間研究前瞻性問題。智庫要做未雨綢繆的研究,并為政府設計解決方案,成為一個政府可以隨時取要的方案庫。從研究方法來講,智庫需要以開闊的眼光對一個問題進行多個學科、多個維度的研究。在社會分工網絡中,政府官員的任務是判斷形勢并作出決策,但絕大多數官員都不可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全才,智庫的研究就是要補足官員的這個短板,幫助他們作出更加理性的決策。
這就對智庫提出了很高的人才要求。顧名思義,“智庫”的重點是“智”。這里的“智”就是一批既具有較深的學術功底,同時又對現實問題極其敏感的學者。沒有深厚的學術基礎,智庫學者不可能做出能夠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他們做出的方案也不可能比官員們自己的方案更成體系;沒有對現實問題的興趣和深入了解,智庫學者的研究就會變成紙上談兵。
摘編自光明網
【劉劍文:財政基本法闕如阻礙財稅法治展開】北京大學法學院劉劍文認為,縱覽世界上法治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盡管法律名稱和結構各異,但財政基本法律規范在各國廣泛存在,而且在財稅法律體系化進程中處于重要地位。
在我國,財政基本法律規范在各個層面都有欠缺。不僅尚無統領性質的《財政法》,而且《憲法》沒有明確規定財政法定原則、稅收法定原則,也沒有對政府間財政關系進行規定,再加上至今未制定調整財政收支劃分和轉移支付的專門的財稅法律或行政法規,導致財政基本法在財稅法體系中處于斷層狀態,極大地阻礙了財稅法律的統一實施和財稅法治的進一步展開。鑒于此,尤其是在《憲法》中財稅相關條款匱乏的情況下,我國應高度重視財政基本法,盡快積累條件制定《財政法》,以統領整個財稅法體系,響應財稅法治和治理現代化的呼喚。對于那些確屬財稅領域的重大、基本問題,而又不適宜通過財稅單行法加以規定的事項,如財政法的基本原則、國家與納稅人之間的基本關系等,可在《財政法》中予以規范。目前,我國《預算法》包含了一些財政收支劃分、財政轉移支付、公債等條款,承擔了財政基本法的部分功能,但這種“諸法合體”是財稅法治不健全的暫時現象,難以涵蓋財政基本法的所有內容,需要通過出臺《財政法》加以解決。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朱永新:教育改革要充分吸收民間智力和資本】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指出,要推進中國教育改革,釋放改革的活力,給教育松綁——其實就是給教育新的機會、新的可能,把民間的智力和資本充分地涌流到教育中去,為此建議:第一,啟動新一輪高校體制改革。盡可能將一些大學轉為民營;第二,鼓勵民間的小微學校;第三,取消全國統一的文憑頒發制度,取消教育行政部門直接頒發畢業證書與學位證書,由學校直接頒發自己的證書,對自己的辦學質量負責,并且接受教育行政部門和社會的評估監督;第四,進一步推進教育領域的管辦評分離,將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徹底脫鉤;第五,建立現代學校制度,變過程管理為結果管理;第六,加快教育立法。
摘編自《中國改革》
【何自力:不能將“新常態”片面理解為“經濟下行”】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何自力表示,正確理解經濟“新常態”,不能簡單把它與經濟下行或低速運行聯系在一起。中國經濟“新常態”有其確定的內涵——更加重視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率。注重質量和效率并不等于輕視增長和速度,而是要將增長和速度放在更高質量和效率的基礎上。
應該說,“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將依然保持相對高位運行,這一態勢不會改變。2014年中國經濟的增速為7.4%,這雖然比過去略有下降,但在世界范圍內仍然是較高的。事實上,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由于經濟體量基數龐大,7.4%增速實現的經濟增量比五年前增長10%的數量還要大。中國的城鎮化與工業化和農村人口轉移同步進行,會產生巨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這有助于拉動經濟高速增長。作為政府職能轉換的重要步驟,政府將致力于擴大公共產品供給,大規模的政府采購將形成對經濟增長的巨大推動力。中國的高鐵技術、核電技術、通信技術以及龐大的裝備制造業具有強大的出口競爭力,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依然發揮著重要的引擎作用。總之,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保持中高增速的基礎條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2015年中國經濟發展形勢依然十分樂觀。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