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出版協會副理事長 陳昕
林毅夫說,中國經濟學家獲得諾獎的條件還沒有成熟,就學術環境而言,我們還缺乏具備國際影響力的經濟學學術期刊,諾獎現有的學術評價的標準和體系以及投票機制,也還不利于中國經濟學家完整地展現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得到公正的評價。這些都需要包括中國經濟學家在內的方方面面持續不斷的努力。
最早知道林毅夫這個名字,大約是在1988年。那時我在上海三聯書店任總編輯,記得有一次去北京組稿,見到上海老鄉周其仁,他告訴我:他所在的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新來了位副所長,叫林毅夫,剛從美國學成回國,在美期間曾師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獲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后又在耶魯大學經濟發展中心做了一年的博士后。此人受過系統的現代經濟學訓練,有機會你可以向他組稿”。那時我正在策劃主編“當代經濟學系列叢書”,這套書的宗旨是為了全面地、系統地反映當代經濟學的全貌及其進程,總結與挖掘當代經濟學已有的和潛在的成果,展示當代經濟學新的發展方向,試圖在一個不太長的時期內,從研究范圍、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分析技術等方面完成中國經濟學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軌。從中國經濟學現代化和國際標準化的角度看,林毅夫當然是這套叢書最理想也是最緊缺的作者。于是,利用參加學術研討會的機會,我找到了林毅夫,向他介紹了“當代經濟學系列叢書”的情況,并提出了約稿的請求。記得當時林毅夫很坦率地告訴我,目前他的研究領域在中國農業發展方面,但研究成果還未達到出版專著的程度,他還說一旦研究成果成熟,會找我商談編輯出版事宜。
從那以后,林毅夫的研究進展情況一直在我的牽掛之中。1991年初我去香港工作,擔任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的總編輯。那一年的夏天,林毅夫出訪美國途經香港,打電話約我見面。到他下榻的酒店后,看到在座的還有他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的學長王于漸先生,王于漸當時在香港大學任教,后來擔任香港大學的副校長。林毅夫把王于漸與我約到一起,一個目的是為了介紹我們相識,幫我在香港打開學界的局面。這次見面,林毅夫向我介紹了他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精力已放在研究中國的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上,前一階段他關于中國農業發展與改革的研究有了成系列的成果,約有十來篇論文,并征求我的意見,是否愿意結集出版。這對我來說,當然是一個喜訊,在這之前,我知道他關于中國農業發展與改革的多篇論文已經刊發在國際一流經濟學雜志上,備受國際經濟學界的關注。我們約定將這部書稿放在“當代經濟學系列叢書”中。
1991年年底,林毅夫將書稿寄至香港,那一段時間,每天晚上我在宿舍里做的功課就是編輯這部名為《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的著作。這部著作集中了林毅夫最初的發展經濟學研究成果,10篇論文大多是關于中國農業發展和改革的經驗實證分析,側重于制度和技術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其變遷的原因。這本書當然是中國經濟學當時最具國際規范的研究成果。但是,令我更感興趣的是,書中所收的最后一篇題為《李約瑟之謎:工業革命為什么沒有發源于中國》的論文,使我對林毅夫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李約瑟在其巨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中寫到,除了最近的二或三個世紀之外,歷史上,中國在絕大多數主要的科學技術領域一直大大領先于西方世界。歷史學家一般都承認,到14世紀,中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技術和經濟進步,具備了發生工業革命的幾乎所有主要條件。但是,中國卻沒有再向前邁進,因此當18世紀中后期英國工業革命爆發后,中國被遠遠地甩在了后面。李約瑟將這樣一個矛盾歸納為如下具有挑戰性的兩難問題:第一,為什么歷史上中國科學技術一直領先于其他文明?第二,為什么到了現代,中國科學技術不再領先于其他文明?對于這樣一個難題,歷史學家、科技史專家都曾做出過不同的解釋。作為經濟學家的林毅夫居然也對這個難題感興趣,這完全出乎我的預料。在這篇論文中,林毅夫不僅評述了前人的假說,而且還提出了自己獨特的供給不足假說,并做出了頗具說服力的解釋。我對林毅夫的全新認識主要在于,從這篇論文中我知道早在中學時代他就有強烈的報效民族和國家的愿望,后來從事經濟學研究也是為了探索中國富強之路。他曾多次說過,只要中國堅持改革開放,完全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再度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樣的話,中國“將成為世界上唯一的一個經歷了由盛到衰,再由衰到盛的大國”,拳拳赤子之心躍然紙上。其實,細心的人們從林毅夫一系列著作和演講中都可以讀到他始終如一的報國之情。
跳出中國農業發展和改革的領域,在更廣的范圍研究中國的發展問題,據林毅夫自己說是從1988年下半年開始的。當時中國出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政府高層和經濟學家紛紛討論通貨膨脹的起因、形成機理和治理對策。林毅夫和蔡昉、李周一起參加到“中國經濟如何走出困境”的課題研究中,試圖解釋中國傳統計劃體制的形成邏輯、改革中出現的“活亂”循環和曠日持久的難點問題,提出解決難題的改革路徑和戰略。三位的這項研究長達五六年之久,最終的成果就是他們合著的《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一書。1994年初,林毅夫將書稿交我,希望放入“當代經濟學系列叢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