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養老保險、高考改革、經濟新常態、大學與城市、鄉約民規與依法治國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馬凱:如果體制機制不改未來養老保險將有巨大缺口】
國務院副總理馬凱表示,從未來看養老保險收支平衡問題比較突出,不確定性很大,因為影響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和支出的因素都是多樣復雜的,不確定的,缺口到底多大也難以確定。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快,收支矛盾還在擴大。擴大的結果就是當年能保持平衡,但是結余也在逐步變小,到一定程度就要吃老本,吃完老本之后就會出現虧空。如果我們的體制不改、機制不轉、政策不調整,缺口是必然的,不是一星半點的缺口,而是巨大的缺口。
目前頂層的改革思路一是及早謀劃,二是從收入和支出上雙向努力,三是統籌兼顧。根據審議報告和其他研究總結,目前至少有八個方面的路徑可以選擇,即擴大征繳范圍、強化繳費激勵、增加財政投入、轉持國有資本、優化投資運營、延遲退休年齡、完善多層體系和實行精算管理。
摘編自人民網
【馮成火、王東:實現高考改革形式公平與實質公平的統一】
浙江省教育考試院馮成火、王東撰文指出,過去對高考“公平”的理解,更多的是從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等角度出發的。這是形式上的公平,是第一維度的公平。高考中的“區域公平”問題開始浮出水面后,教育部對高考內容與形式進行了多次改革,其科學性毋庸置疑,同時也將“分數論”帶來的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進一步提升到內容公平,從形式公平走向了實質公平。
如果說,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是社會層面的公平,是老百姓所說的“公平選才”,那么,保證學生因材施教,實現個性發展和能力激勵,推動高校差異化發展則是在教育內涵意義上的公平,也是專家學者們所認定的“科學選才”。從社會層面上的公平走向教育意義上的公平,是高考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公平最終的實現方式。從理論上說,公平選才與科學選才應該趨于一致。但實際上二者經常會發生沖突,這在高校自主招生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所以,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無論高考制度怎么改革,都必須堅持公平選才與科學選才兩個價值維度,辯證處理好二者關系。既有科學選才的指向,也有公平選才的考量,讓二者緊密“咬合”,協調同行,有利于實現高考改革的預設目標,更可有效防范因民意紛爭而引起不必要的社會震蕩。
摘編自《光明日報》
【胡必亮:理解新常態關鍵在于把握五“新”】
北京師范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院長、經濟學教授胡必亮認為,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個字,那就是“新”。準確理解新常態需要與具體工作相結合,關鍵是要把握住五個“新” :進入新階段,出現新特征,產生新問題,推進新改革,實現新發展。
經濟發展新常態是一個體系,首先是指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與新階段相適應,經濟發展會表現出一些新特征;新特征伴隨著一些新要求;新要求往往與現實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就會出現新問題;新問題呼喚新改革;新改革促進新發展。環環緊扣,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要做到深刻認識新常態,就必須對這個體系的每個環節、每個方面所表現出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思路、新探索等都要有深刻的認識,這是我們在新常態下積極作為、積極有為的前提條件。
摘編自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