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始終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命題。改革過程實際上就是政府不斷下放權力,市場逐漸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過程。改革初期,我們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就是先改一點、放一點;然后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放得更多一點;此后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一般性的都放了;現在還有一些權力沒有下放,這集中地體現在審批過多上,束縛了市場經濟的活力。所以,現在就要推動審批制改革來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十八大以來我國宏觀調控呈現出諸多新特點,其中一個特點就是簡政放權,其結果是激發了市場活力。有數字顯示,今年3月—8月我國市場主體的數量增長了61%。這說明,通過下放權力、通過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把市場活力激發起來了。審批制改革要求政府決策更加科學,調控的主體即政府決策的科學性要提升,要更加明確哪些該決策,哪些不該決策,有所為、有所不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是說對政府的要求減少了,而是增加了。在計劃經濟時代,一個通知下來,讓你干,你就干,不讓你干,你就停下來,這是很簡單的。在市場條件下,真正的宏觀調控是更難了,要把握準調控的時機、把握住調控的力度、還要不斷根據宏觀經濟運行的變化來確定宏觀經濟政策要變還是不變、怎么變。
宏觀調控不只是一個技術,還是一門藝術,體現的是政府掌控整個經濟、駕馭整個宏觀經濟的能力。所以,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也要與時俱進。而怎樣看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其中一個重點。從長遠來看,審批制改革不僅可為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打下良好基礎,也可以通過政府管理方式的變化,激發創造活力。通常認為,技術創新是一種創新,但實際上,技術創新不是孤立的,是和社會的大環境有關的。通過政府管理方式的創新,促進技術的創新和營銷模式創新,是中國推動創新的一個重要鏈條。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快速騰飛,產品創新目不暇接,很大程度上說,都是政府放權的結果。這說明政府的體制機制創新,會激發企業創新、社會創新。這就要求黨管經濟,要宏觀管得更平穩、微觀管得更活,通過宏觀給微觀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新華日報記者 李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