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國學術的“學徒狀態”、理論宣傳工作、新常態、網民“網絡圍觀”情緒疏導、新型城市化道路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習近平:我國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結束】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采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摘編自《光明日報》
【吳曉明:中國的學術總體上處于對外部學術的“學徒狀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吳曉明認為,當我們談論當代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建設時,最基本的便是從原先對外部學術的“學徒狀態”,逐步取得它的自我主張。中國自近代以來不斷對外學習,學術上基本是處于“學徒狀態”;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面臨巨大的學習任務,主要也還是采取對外學習的方式。所以,盡管情況正在發生某些微妙的變化,但中國學術總體而言還是處在對西方學術的巨大依賴中,這是中國學術目前的基本情況。
學徒狀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是“外部反思”的思維方式。所謂外部反思,哲學上可以這樣來表述:作為一種忽此忽彼的推理能力,它從不深入到事物的實體性內容中去,但它知道一般原則,而且知道把一般原則運用到任何內容之上。這種外部反思是學術上的“學徒狀態”的一個非常確切的特征。僅僅知道外部反思者,對于特定的實體性內容實際上并無主張,但是他懂得一般原則,而且知道把一般原則運用到任何內容之上。我們對外部反思的形式其實非常熟悉,它通常就是我們稱之為教條主義的東西。中國今天的學術總體上也還處于對外部學術的“學徒狀態”,一般來說也還是采用外部反思的方式。我們在學術上多大程度依賴外部反思,我們也就在多大程度上還是處于“學徒狀態”。要真正能夠建設我們自己的學術話語體系,就必須深入到中國的社會現實,獲得學術上的自我主張,這正是當代中國學術的根本任務。
摘編自《文匯報》
【連輯:用時代的要求來審視理論宣傳工作】中共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連輯指出,理論宣傳屬政治文化范疇,它解決的不是一般性問題,而是當代中國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行為的認同問題。當前,我們必須用時代的要求來審視理論宣傳工作,用發展的眼光來研究理論宣傳工作,以改革的精神來推動理論宣傳工作。
在工作內容上,要聚焦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鮮明主題,宣傳闡釋中國特色;在工作陣地上,要牢牢把握互聯網主導權,進一步提升理論引領水平;在工作對象上,要切實抓住領導干部、知識分子和青年為重點的主要群體,進一步凝聚力量;在工作方法上,要把握好時、度、效,牢固掌握話語主導權,切實提高宣傳的質量和水平。
摘編自《光明日報》
【賈華強:新常態是轉變觀念的一種革命】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教授賈華強指出,新常態對我們的觀念轉變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革命,它需要我們對今后的經濟發展態勢和趨勢有足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對此,我國各級黨委和政府,在領導經濟工作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上必須要與時俱進。面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不是排斥或回避,而是觀念上要適應,認識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對路,工作上要得力,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認識和判斷上來。
摘編自《文匯報》
【溫美榮:有效疏導網民的“網絡圍觀”情緒】
黑龍江省行政學院校刊部溫美榮指出,對于有可能持續升級的“網絡圍觀”,應該進行迅速和科學的評估。如果網絡政治情緒因為客觀原因不可避免地發生,并且通過網絡宣泄產生了一定影響,那么盡快幫助公眾消除這種不滿情緒就成為緊要任務。首先應該消除誘發其政治情緒產生的因素,弄清楚哪些情緒具有普遍性,哪些情緒僅僅為個體化的持有。應該重點關注那些具有普遍性的政治情緒,在確定這些情緒產生原因的基礎上,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對問題進行妥當和有效的解決。一方面,政府要及時通過各種媒體表達解決問題的決心和態度,以贏得社會公眾的信任;另一方面,政府必須與社會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讓群眾了解政府在解決這些問題方面尚存在的困難,取得民眾的社會心理支持和理解。與此同時,應該引導公民通過合法、理性的途徑進行政治表達和政治參與,防止不良政治情緒的擴散化和嚴重化。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任玉嶺: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我國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長、原國務院參事任玉嶺指出,新型城市化就是以人為本的城市化。同時也是更注重城市發展質量和重視城市生態化、智能化建設的城市化。為了解決我們的城市化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諸多問題,黨中央、國務院立足于公平正義和共同富裕的目標,下決心扭轉城市化不以人為本的問題和弊端。這不僅是由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宗旨所決定的,也是推進中國現代化所必需的,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所不可缺少的。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