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眾所周知,中國順利步入小康社會繞不開的主要障礙是三大差別問題,而直面并逐步解決乃至最后消滅三大差別,搞好當下中國的農村城鎮化建設是重中之重。無疑,搞好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是中國社會健康發展的必然抉擇。然而,當下個別地方新聞傳媒對此方面的報道力度還不夠,尚存在一定的弱化、盲目、缺位問題,值得注意。搞好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消滅城鄉差別是中國發展務必攻克的難題,中國新聞人要大力做好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傳播,為促進中國順利步入小康社會而承擔自己的責任。
【關鍵詞】農村城鎮化建設;研究;報道
【作者簡介】薛中軍,上海大學教授,美國密蘇里大學、紐約城市大學長期訪問學者。
曾有評論指出:“城鎮化應該是當今中國領導人最為關注的首要政策和課題。中國的城鎮化建設已經進入轉型期,要求由速度擴張轉向質量提升。”[1]毋庸諱言,其實中國三大差別(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問題由來已久。因為它關系中國百姓整體幸福指數,因此力求逐步解決它,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屆領導人一直重視并積極實踐解決的問題,可謂卓見成效。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大有提高,一段時間里中國社會的三大差別問題似乎不再那么引人注目。
然而,伴隨當代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近年中國與國際接軌各種轉型期到來,中國社會三大差別問題出現了多元發展的復雜狀況。比如,一方面某種程度地出現三大差別縮小態勢,可喜可賀;另一方面某種程度地出現三大差別加大的不利因素與狀況,令人堪憂。當然,之所以喜憂相伴,皆與中國社會的國情、社情、世情不可分割。然而,無論如何,它已經成為當下中國步入小康社會健康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非解決不可。于是,不斷強化搞好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成為中國順利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誠然,搞好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不在表面,重在本質,需要綜合治理。事實上,黨和國家現今主要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同志,早就高瞻遠矚地意識到中國順利步入小康社會進程中縮小城鄉差別的重要性所在。因此,他們早年的博士畢業論文都是相關此方面問題的研究。從中可見,搞好城鎮化建設、消滅城鄉差別是中國發展務必引起足夠重視并一定要攻克的大難關。從這個角度而言,當下中國新聞人在做好其他報道的同時,直面相關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這個看似不新的選題,實則是具有賦予新內涵的新“命題”,意義價值重大。當然,為積極促進中國順利步入小康社會勇敢擔當,是中國新聞人責無旁貸的道義所在。
那么,當下中國新聞人在堅持新聞原則,尊重新聞信息傳播規律的同時,為積極促進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作貢獻,搞好相關“命題”傳播,應該主要把握什么理念呢?筆者認為,不妨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道法”自然把握農民為本理念
關于農村城鎮化建設,美國早年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的經驗,也許值得我們借鑒參考。比如,美國非常側重構建以大城市為中心主體圓點的“輻射”式多層次城鎮體系,美國新聞傳媒也極其重視相應的信息報道傳播。美國以大城市為中心主體圓點的“輻射”式多層次城鎮體系模式漸次主要體現為:全國性大“都市圈”→城市帶→中心城→區域中心城→地方小城→中心鎮,即看中以點帶面,連片發展。以筆者曾訪學旅居一年的美國紐約為例,它的都市圈就以曼哈頓商業中心為主,全球矚目的紐約金融街等則屬主要城市帶,紐約所屬幾大區則屬中心城,中心城又與區域中心城相連,外圍則是地方小城及更遠的中心鎮。當然,美國極其注重法律規約下的城鎮化建設發展,并在此框架內尋求交通方便化,以及工業化、產業化、商業化、信息化等的綜合發展。總體分析來看,美國推進城鎮化建設發展布局主要注重“龍頭”效應。比如,以整個國家而言,以各大都市為主要龍頭,各有“輻射”式發展;以中等城市而言,以中心城為主各有“輻射”式發展;以地方小城而言,則以各中心鎮為龍頭,各有“輻射”式發展。從而,全國性地表現為城鄉一體態勢,力求大大消除貧富、城鄉差別。
李克強同志指出:“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基本問題,是一個大戰略、大問題。特別是在國際經濟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我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以及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新形勢下,我們要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深入研討城鎮化科學發展的問題,這很有必要,意義重大。……我國的城鎮化發展,需要立足國情,開闊視野,有一個通盤的考慮,也需要一些重大的政策考量。”[2]
不言而喻,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其中農村農民人口占多數。因此,消滅中國三大差別中的城鄉差別,掃平中國順利步入小康社會路障的重中之重,走好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城鎮化建設之路,不可小覷。顯然,它需花大力氣解決好。誠然,近年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出現了很多值得肯定的典型,有關傳媒的報道恰到好處。比如,2013年3月30日下午,央視“新聞直播間”曾發表標題為《農村就地城鎮化、10萬農民住新居》《新型農村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齊全》《社區產業配套、農民就近就業增收》的專題報道,側重報道河南新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成果與收效,從而讓受眾知曉了中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狀態。再比如,2013年4月19日,《光明日報》頭版發表標題為《海南瓊海:不砍樹、不拆房實現農村就地城鎮化》的通訊,主要報道瓊海農村城鎮化建設充分保護和尊重現有農村地形、村貌、田園風光、農業生態、生態本質情況,展現讓農民在家享受城市人生活品質的做法和成效。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上述報道都充分注意并體現了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一定的“道法”自然把握農民為本的理念。“道法”自然農民為本,即尊重自然、社會規律,就是按辯證客觀發展規律辦事。
但是,也不能不注意到,目前新聞界關于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報道力度尚有不足,尤其是一些地方傳媒的相關新聞傳播仍未到位,一些地方亂象不斷,亟待修正推進。比如,個別地方的政府人員誤讀中央政策,將黨中央的好政策執行歪了;個別地方政府人員將農村城鎮化建設簡單理解為通過征收土地“造城”,工作方法簡單粗暴;更有甚者,個別地方政府人員貪污腐敗,克扣農民應得款項,借機斂財,致使一些農民誤認為政府在強行用地,以致造成不利于社會安定團結和諧局面的極端事件發生。事實上,曾有傳媒報道,有個別地方農村農民因誤會,特別是對有關部門個別人員的粗暴征地或不服、不滿、不甘,而產生自殺、自殘行為等。顯然,相關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急需中國新聞力量的大力監督、參與、引導。李克強同志明確表示:“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要走集約、節能、生態的新路子,著力提高內在承載力,不能人為‘造城’,要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3]
不難發現,搞好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把握好宏觀微觀相結合的農民為本理念是多么重要。此時,中國新聞人秉持好人本理念精神,起好上傳下達的“橋梁”“紐帶”作用,發揮好弘揚真、善、美,鞭笞假、惡、丑的報道功效作用,意義價值不可低估。
總之,中國新聞人在報道中把握好宏觀政策與地方微觀具體狀況的辯證性、同位性、協調性等,至關重要。這就要求相關新聞報道,既要注意相關信息報道傳播的全息性,也要注意相關信息報道傳播的個性,更要注意尊重自然社會規律,把握一定的農民為本理念,按辯證客觀發展規律辦事,從而起到良好的正能量信息發布之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