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論及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工作,對國家強盛與人才競爭、國家創新發展與聚集創新人才的關系進行了深刻闡述,提出要“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擇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戰略部署,這對中國農業科學院在新時期建成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長期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大力實施“人才強院”戰略,充分發揮“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和“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的獨特優勢,先后啟動實施“杰出人才工程”、“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程”和“青年英才計劃”,面向海內外延攬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積極探索人才管理新機制,造就了一支高層次人才較為集中、創新能力較強的科技人才隊伍,為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但與海內外優勢科研單位相比,與“服務產業重大科技需求、躍居世界農業科技高端”的歷史使命相比,中國農業科學院仍存在高層次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不足的問題,仍需吹響廣納英才的集結號,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共促跨越式發展。
擇天下英才而用之,樹立渴求人才意識是前提。農業依靠科技,科技依靠人才。農業科技人才的規模水平、素質高低決定著農業的發展水平、農村的經濟狀況和農民的富裕程度。特別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時期,農業科技人才更是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隊”的功能與定位,決定了其必須在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上走在全國前列,引領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方向。中國農業科學院必須認清人才隊伍中存在的緊迫問題,始終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以強烈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抓住國家支持中國農業科學院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有利契機,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真正做到“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
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吸納急需緊缺人才是關鍵。中國農業科學院要實現“服務產業重大科技需求、躍居世界農業科技高端”的歷史使命,必須在生物技術、遺傳育種、能源環保、質量安全、疫病防控等人才急需緊缺領域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要建立急需緊缺人才需求目錄,在調查摸清人才需求具體領域、數量和層次的基礎上,突出人才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匹配度和銜接性,做到有所側重、按需引進。要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論證體系,針對不同類型的人才,建立分類評價論證標準,并組織國內、外一流專家,嚴格評審人才,識別名副其實的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要注重“引才”與“引智”相結合,破除人事關系、編制等剛性約束,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實現高層次人才柔性流動,彌補“人才短板”。
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是保障。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吸引一流人才,必須為人才打造一流發展環境、創造完備配套的體制機制、提供良好的科研和工作條件。要加強和完善硬件環境建設,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優良的研究平臺。要及時幫助引進人才獲得科研項目,并提供長期、穩定的科研經費支持,以適應農業科技創新周期長、受自然環境影響大的特殊性,促進他們盡快施展才能,加速成長步伐。要針對引進人才居住成本高、子女就學緊張等“軟肋”,積極協調各方資源,在人才入戶、出入境、子女上學、配偶就業等方面完善優惠政策,解決其后顧之憂。另外,還要在引進人才編制、崗位、博士生導師資格、職稱評審、工資待遇等方面放寬限制,實行特殊政策。
擇天下英才而用之,面向實踐以用為本是根本。人才作為一種特殊資源,只有使用才能創造價值,不能適時用才和用其所長,便是埋沒浪費人才。要克服重引進輕使用的不良傾向,牢固樹立以用為本的理念,把用好用活人才作為人才工作重要責任。要充分信任人才,敢為事業用人,盡力為人才搭建舞臺、創造機會,讓他們在實干中施展才華、實現人生抱負。要堅持用當適任,依據人才的特長、性格、經歷及知識結構等綜合因素,把人才放在最合適的位置上,注重用人所長,揚長避短。要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等各種保守觀念和條條框框,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要尊重人才成長規律,用當其時,及時“壓擔子”、“給位置”,讓人才在黃金時期得到“黃金發展”,同時防止急于求成,讓人才厚積薄發。
要把天下英才匯聚起來,建設一支素質高、業務精、作風硬的強大隊伍,并非易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農業科學院人要增強責任感緊迫感,以“釘釘子”精神持續推進,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用人才托舉中國農業科學院新一輪騰飛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