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圣元 | 2014-10-20 | 王錦寶 |
【內容提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近年來我們一直強調的,吸引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不是一夕之功,一旦形成就像汩汩流淌的源頭活水,具有持久的穩定性,持續地發揮效力。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也會不斷豐富、深化和拓展,保持核心價值觀的張力,賦予時代發展的新內涵。 在核心價值觀前面加上社會主義,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當前中國發展特征的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反映了人們對社會主義在社會建設方面懷有強烈期待。中國歷史進入近現代以來,社會動蕩,思想、文化結構出現裂變,從古代到現代的轉型的過程中,有些東西需要解構,重新建構新的價值觀,來適應當下新的社會語境。現在我們提倡新常態,除了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社會建設的新常態外,還要有思想文化迫切需求的新常態。在當今時代和當前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只要牢牢把握時代發展特征和中國發展實際,只要科學分析市場經濟的內在需求和發展規則,只要準確判斷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大社會領域的基本訴求,那么,如何回應人們“應該怎樣看”社會主義這一問題,就很簡單了。
我作為一名人文研究的學者,兼顧著奉行嚴謹的學術精神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職責。近幾年,我們研究所的學科建設,包括創新工程等方面,始終反復強調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核心價值觀與作為體制內學者搞科研是不產生矛盾的。要形成當代中國的思想文化建設過程中的常態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某種程度上能取到很大的規范作用,拿傳統來講,總是在維護傳統和挑戰傳統的兩個極端跳,這完全不是為建設文化常態的需要,還是一種運動性的思維,如果核心價值觀不能夠建立起來,我們的思想文化就會處于搖擺的狀態,就不會是健康的,理性的。
從專業領域來看,作為一個人文學者,踐行核心價值觀,首先要貼近現實。文學研究、理論研究,如果不貼近現實,完全成為概念話語的堆砌的話,最后形成的學術的敘述一定會蒼白無力,任何理論都必須在實踐中“接地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扎根于地方文化土壤之中才能獲得旺盛的生命力。我國地域寬廣,人口眾多,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目標是將不同覺悟、不同層次的人引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從而形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體動力。
其次,要守正創新。在我們的研究當中,誰都愿意說點新的,能引起大家的關注,但是,創新的前提是守正。守正創新,守哪個正呢?守馬克思主義之正,重視經典馬克思主義元典的精神。
此外,把我們的研究、闡述放到傳承和創新中國文化的坐標上來看,文藝理論、批評,要通過自己話語的建構、觀點的闡述,來增加人文的魅力色彩來。現在大量的理論批評文章,人們不愛讀,理論的東西從概念到概念,沒有任何的人文色彩和魅力,更不用說,像中國傳統的詩文評一樣,文藝理論批評本身充滿詩意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動力來源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只有按照核心價值觀的客觀規律,守正創新,才能給學術研究增加一種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