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后,梁啟超的思想有所變化。他開始重新審視私德的意義,故而寫了《新民說》的第十八節“論私德”。他指出,有些人把公德和私德對立起來,不僅沒有利國利群,反而由于蔑棄私德而引起社會的不滿。有鑒于此,梁啟超又專門論述了私德的意義,以補充論公德的不足。他說:“今之學者日言公德,而公德之效弗睹者,亦曰國民之私德有大缺點云爾!是故欲鑄國民,必以培養個人之私德為第一義。欲從事于鑄國民者,必以自培養其個人之私德為第一義。”這是主張培養國民道德應以培養私德為先務,從事國民道德教育的人應首先重視培養自己的私德。在這一認識基礎上,梁啟超對私德與公德的關系作了重新思考。他認為,私德是公德的基礎,社會上可能有些人私德醇美而公德還不完備,但絕沒有私德敗壞而公德卻完美的人。他還提出,公德是私德的進一步推廣,那些有私德而公德不備的人,主要是缺少在私德基礎上的進一步推廣;而如果私德不立,則用以推廣的基礎也無以成立。可見,私德培養是第一位的,“養成私德,而德育之事,思過半焉矣”。
梁啟超在《新民說》中提倡公德很有影響,人們甚至把《新民說》的道德思想僅僅歸結為公德說。實際上,《新民說》中后來寫的“論私德”一節,對此前的公德說作了很大的補充和修正,更深刻地思考了私德在整個道德結構中的基礎意義和重要價值。為此,梁啟超還編錄了《德育鑒》,發掘儒學道德修養的文化資源。梁啟超不僅在理論上肯定私德的重要性,而且在私德修養方面提出了“正本”“慎獨”“謹小”三項主張。他所說的“正本”,就是從內心深處根除功利私欲;“慎獨”,就是以良知為本體的功夫;“謹小”,是針對小節無害論提出的,就是重視小節。當時從事革命或維新的人士很多以不拘小節的英雄自命而流為功利之士,梁啟超對此深為痛心。他認為,以不拘小節為名放松對政治人士的道德要求,其結果不僅不能得到英雄,而且可能適得其反;小過如涓涓細水,可以匯成江河、釀成大過。他主張人們檢點細行,不能以自恕之心對待小事之過。他甚至認為,纖毫的不正之心最后也可能發展為賣國害國的大節。梁啟超的這些思想,在今天看來也是很有意義的。
弘揚注重私德培養的傳統美德
現代社會對私德、公德都需要,但就個人行為來說,私德是基礎。當前,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有一種偏向:不區分公德私德,不強調私德的培養和意義;輕視個人道德,輕視小節。一些人認為在道德建設上只講公民道德就行了,不夠重視個人基本道德的培養。其實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早已指出,公民的品德和善人的品德是不一致的,一個好公民不必具有善人所應有的品格。可見,公民品德的要求較狹,善人品格的要求更為全面。所謂善人品格,就是我們所說的私德或個人基本道德。在這方面,中華傳統美德提供了豐富的德目。
中華文化重視個人道德品質、注重加強個人道德修養,在這個方面有著豐厚資源。我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價值體系重視個人基本道德的養成,有著優良傳統。在當代社會中加強私德建設,可以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中的相關內容。從這個角度來看,當代生活需要的基本私德有:仁、義、誠、信、孝、和,即仁愛、道義、誠實、守信、孝悌、和睦;次一級的私德有:強、毅、勇、直、忠、廉,即自強、堅毅、勇敢、正直、忠實、廉潔等。在私德建設的問題上,我們既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為核心,又要注重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和弘揚,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應結合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個人層面的德目細化,加強個人基本道德培育,使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