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人:
朱善利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蔡 禾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
日前,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要求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和由此衍生的藍印戶口等戶口類型,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體現戶籍制度的人口登記管理功能。《意見》的出臺,標志著戶籍制度改革這一基礎制度改革開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歷經半個多世紀的以“農業”和“非農業”區分戶口性質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將成為歷史,而由此衍生的藍印戶口等戶口類型也將退出歷史舞臺。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普遍認為,本次戶籍制度改革的重點與難點,在于消除依附于戶籍制度之上的福利差異與公共產品分配的不平衡。
剝離戶籍與公共產品的聯系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蔡禾認為,戶籍改革最核心的問題在于分離戶籍及相應的權利與福利,解決戶口與公共產品捆綁的屬地化供給問題,使戶口回歸人口登記的本質而不是福利的象征。“如果只是換一個戶口本而無法解決社會公共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務問題的話,這種更換也沒有太大意義?!?/p>
蔡禾指出,按照我國當前的戶籍制度,個人只有獲得某地戶口才能享受當地的公共服務,即使存在大量人口轉移到非戶籍所在地的城市就業和生活的情況,但按照基本公共產品的屬地化管理,這些公民卻無法享受基本公共產品。他強調,我國的人口流動速度很快,因此,要想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必然需要將戶籍與依附其上的公共產品相分離,才能使公民不必通過復雜的戶口遷移來獲得必需的公共產品。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朱善利認為,改革戶籍制度,首先要弱化或者剝離戶籍制度背后所承載的權利及福利,尤其是與城市戶口上相掛鉤的如教育、就業、住房、醫療等特殊待遇,解決公共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務不平等的問題。
朱善利提到,我國從1958年開始實行城市和農村戶口的分裂登記,嚴格管理城市戶口,而城市戶口,尤其是特大城市戶口的含金量在于其與許多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及公共參與聯系在一起。改革開放之后,隨著沿海及東部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國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然而這些離開戶籍地的公民,由于缺乏所在地戶籍,雖然作為常住居民安家、納稅、創造GDP,卻無法合理享受相應的公共服務保障與福利待遇?!俺擎偦M程加快,市民化進程卻出現滯后?!彼@樣評價。
與此同時,朱善利指出,戶籍制度改革面臨的另一個困難,在于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所需要的財政支出帶給地方政府的壓力。為容納市民化的農業轉移人口以及其他新增常住人口在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需求,地方政府需要增加包括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及維護、公共服務管理投入、社會保障投入、保障性住房投入等一系列財政支出,無疑增加了改革成本。
針對以上問題,《意見》提出了“加強基本公共服務財力保障,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等舉措,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從而“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上的平等權利”。
蔡禾指出,本次《意見》提出了戶籍改革的原則并指明了方向,具體操作上的問題仍然取決于各個城市的執行,而養老保險方面的改革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據了解,從今年7月1日起開始實行的《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規定:在企業就業農民工按規定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在城鎮靈活就業的農民工,可以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本人自愿也可以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對于已經參加了農村居民養老保險,進城后不論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還是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都可以辦理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此外,當下以學籍為主的管理模式的推行,尤其是一些省份陸續推出的“異地高考”政策也為教育“平權”提供了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