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職業教育、文化方面國家安全面臨挑戰、中國模式、“土地流轉”最核心問題、學術領域需淡化官化、“絲綢之路”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習近平:加快發展職業教育 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23至24日在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就加快職業教育發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
習近平指出,要樹立正確人才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努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要加大對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摘編自《光明日報》詳細
【黃靖:在文化方面,中國的國家安全面臨空前挑戰】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教授黃靖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通過文化理念上的潛移默化而改變人們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進而分化瓦解一個國家的民族認同和政治認同,挑戰國家體制和政府治理的合法性,最終導致國家垮臺的事例屢見不鮮。從這個意義上看,如何確保文化安全,為中國的國家政治穩定和經濟持續發展奠定牢靠的文化和價值認同基礎,是確保國家總體安全的當務之急。
但是,恰恰在文化方面,中國的國家安全面臨著空前的挑戰。中國近現代發展中存在著巨大的“文化斷層”,使中國文化安全面臨“歷史困境”。此外,中國的和平發展戰略及其實施,也在客觀上造成了中國文化安全的“結構困境”。文化發展面臨的這兩種困境,為發展和穩定國家安全的根本基礎——民族認同和政治認同——造成了巨大障礙。
摘編自《人民論壇》詳細
【陳曙光:中國模式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陳曙光指出,西方學者對“中國模式”的解讀可謂獨具匠心,主要有中國特色資本主義模式說、國家資本主義模式說、第三條道路說、市場社會主義模式說以及后社會主義模式說等。但是,“中國模式”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有其自身的確定性。中國模式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辯證統一。中國模式的確定性,是指“中國模式”具有自身確定不移的內容、品格、性質和特征,“中國模式”的發明權、所有權、使用權屬于中國,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創造”。中國模式的不確定性,意指“中國模式”還是一個新生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不是完美無缺的理想模式,也不是不可移易的封閉模式。必須辯證地看待“中國模式”,堅持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一,在確定性中發現不確定性,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這是關于“中國模式”問題上的辯證。
摘編自《教學與研究》詳細
【劉奇:“土地流轉”最核心問題是把握好“向哪轉”、“流給誰”】安徽省人民政府劉奇撰文指出,“土地流轉”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要把握好“向哪轉”、“流給誰”的問題。“向哪轉”,就是必須嚴把用途管制問題。“流給誰”,就是誰有權經營或使用問題。承包地、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都存在“流給誰”的問題,只要解決好了這兩個關鍵問題,其他問題大都不難按市場規律化解。
摘編自《中國發展觀察》詳細
【丁元竹:學術領域必須淡化官化現象】
國家行政學院丁元竹認為,要讓科技人員享有自由的創造空間,獲得應有的社會尊重必需淡化學術領域的官化現象。在科技教育領域,官化現象表現在:一是一些行政官員占用了科研教學資源,尤其是通過科研和教學經費管理近水樓臺先得月,挫傷了教師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二是一些行政官員“雙肩挑”,既占用行政崗位,也占有教學和科研崗位,教研人員感到不公平。三是一些學校的科研成果、職稱評審也“官化”了,以往學校職稱評審、學術成果評審以專家為主,但現在,有的評審委員會只有兩三個專家,擺擺樣子,其他全是官員,沒有專業精神。消除“官化”才更有利于社會治理。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詳細
【劉軍紅:“絲綢之路”是合作新范式】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劉軍紅指出,“后危機時代”,世界經濟增長態勢和結構日趨分化,南北差距呈現復活傾向。在此背景下,美國又開始推進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區域經濟整合,試圖主導21世紀全球經濟新秩序,使得世界經濟格局再臨南北分野風險。面對新形勢,中國大膽提出“絲綢之路”新構想,主張打通陸海戰略通道,通過實體項目的實施,推進區域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基礎市場的形成,促進廣泛的互聯互通,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從根本上縮小經濟發展差距,糾正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形成了全新的國際經濟合作新思維,也必將確立符合世界經濟發展多樣性的合作新范式。
摘編自《大眾日報》詳細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