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抑或產能不足都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產能過剩意味著要么讓產能閑置,以求得產品供求平衡,產能閑置不就是資源浪費嗎?要么繼續開足馬力生產,結果就是產品的嚴重供大于求,價格必然大幅度下跌,最終還得停產。產能不足意味著生產不能滿足需求,潛在的生產能力不能發揮出來,如電力不足就會制約用電企業再生產的正常進行,鋼材不足就會制約其下游的生產。由此,我們不能得出結論,產能過剩或產能不足哪個優,哪個劣,一只胳膊長,一只胳膊短,顯然都是不健康的,健康人應該是協調的。過度的產能過剩與過度的產能不足同樣是經濟不健康的表現,健康的經濟應該是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大體平衡,既不存在長期的產能過剩,也不存在長期的產能不足。
中國產能過剩是企業盲目擴張和政府盲目干預共同作用的結果。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客觀存在,不僅僅是我們熟知的鋼材、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光伏等過剩,其實其他產業如飯店、賓館、服裝、鞋帽、手機、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各個產業都過剩,但為什么討論的焦點都集中在前者而沒有集中在后者,有人說前者都是生產資料,后者是消費資料,我認為這不是問題的實質所在。問題的實質是后者在自由競爭中由企業做出理性選擇,記得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有那么多的彩電、冰箱、洗衣機的生產線,為什么今天大多數生產廠家都消失了呢,這就是競爭的結果。供大于求價格就下降,直至下降到了成本以下,誰生產誰賠本,當然就有廠家實在撐不下去,只好關張停業,更重要的是這些企業沒有形成經濟規模,對地方的經濟及社會影響沒那么大。而前者表面看是企業產品以及產能的過剩,是企業盲目上馬的結果,實質是地方政府干預的結果。在現有的對地方政府考核目標和指標體系下,各個地區都在努力追求經濟增長,實現所謂跨越式發展,都在盡一切可能招商引資,都使出了渾身解數為外商提供最優惠的條件,都在爭取大項目,最終結果是生產項目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特別是同一項目在各個地區同時上馬,出現了結構趨同,進而出現了產能過剩。因此,產能過剩表面看是企業投資過剩,實質是區域經濟惡性競爭和地方政府過度引資的結果。特別是我們看到,一方面是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有的地方政府樂此不疲地繼續引進這些過剩產能,而在國家的相關部委居然能夠獲得審批通過。進一步講,所有產能過剩的項目都經過了相關部門的審批,可見,我們常說的鋼材、水泥、電解鋁等過剩項目又是審批的結果。
解決產能過剩關鍵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產能過剩,產品供大于求價格下降,長期低于成本企業就難以支撐,必然倒閉,這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也是企業盲目生產必然要付出的代價,我們沒有必要大驚小怪。我們也要相信,在一個過剩產能的行業中不可能所有企業都倒閉,一定是管理和技術水平比較低、產品不符合市場需求、營銷模式滯后的落后企業被淘汰,相反,有的企業管理和技術水平比較高、產品符合市場需求、具有創新型營銷模式的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之后浴火重生,顯現出勃勃生機。猶如人是有生命周期的,企業也是有生命周期的,生生死死都是正常現象。世界500強企業轟然倒塌的也不在少數。正是有一部分落后企業的退出,才有更多的稀缺資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企業中,這就是進步。市場經濟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只能遵循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治理產能過剩,就需要充分運用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政府無須干預。如果說過去在治理產能過剩方面有教訓,最大的教訓莫過于政府過多干預,過多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