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低效增長的主因、中國式民主、公共權力成為社會利益沖突主體、房地產稅實質、學術奢靡、學術奢靡、富與貴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佐軍:制度是造成低效增長的主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李佐軍指出,客觀來說,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不完全是低效增長,其中部分增長是由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帶來的。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低效增長或粗放增長仍然是我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如能耗過多、地耗過多、投資效率低等。
造成低效增長的原因很復雜,但主要原因還是制度。現代經濟學已通過數學邏輯證明,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可以實現帕累托最優效率,盡管現實中不存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但不難得出“競爭性市場經濟與高效率兼容”的結論。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低效率的東西必定為激烈的市場競爭所淘汰,故“低效增長癥”難以持續存在。而“低效增長癥”在非市場體制中則有可能長期存在,主要原因是一些非市場體制特別是中央集權體制,存在保護壟斷特權、保護低效落后、抑制公平競爭的制度安排。
低效增長癥若長時間持續,必定會帶來如下一系列后果,如資源浪費、能源短缺、環境破壞、資金短缺(錢荒)、貨幣超發、通貨膨脹、資產價格泡沫、債務危機、民工荒和技工荒等。因此,必須痛下決心加快治療低效增長癥。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詳細》》
【虞崇勝:中國式民主應透過已然事實去追尋應然走向】
武漢大學政治文明與政治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虞崇勝撰文指出,民主并不像某些人所描繪的那樣可怕,它其實是人類不斷追求和向往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形式。中國式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自己的獨特創造,在中國政治生活中已然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科學認識中國式民主發展取得的成就及其存在的問題,應該有三個基本維度:其一,自信;其二,自覺;其三,自省。討論中國式民主,不能脫離已然的事實,但也不能停留在已然的事實上,而應透過已然的事實,去追尋中國式民主應然的走向,也就是說,中國式民主最終必然走向類文明。
(摘編自《探索與爭鳴》)詳細》》
【李海青:公共權力成為現階段社會利益沖突的主體】
中央黨校副教授李海青認為,在現階段的社會利益沖突中,公共權力往往參與其中,成為利益沖突的主體。這主要是由我國改革的特點決定的。中國的改革是由公共權力推動的,中國的發展則由公共權力主導,權力因素像“普照的光”滲透于整個經濟與社會生活中,控制著巨量的資源與財富。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來,公共權力機關或部門的利益意識更被強烈喚起,機關、部門或公職人員作為經濟主體直接參與市場活動在有些領域成為普遍現象,公共權力與民爭利的行為泛化。
(摘編自《北京日報》)詳細》》
【張鑫:房地產稅的實質是土地漲價歸公】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張鑫認為,房地產稅和房產稅并不是一回事。房地產稅是指與房地產開發、流通、保有有直接關系的一切稅收,包括房地產業營業稅、企業和個人所得稅、土地增值稅、耕地占用稅、印花稅、契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城市房地產稅等。而房產稅是以房屋為征稅對象,向產權所有人征收的一種財產稅,它包含在房地產稅中。在計稅依據上,按照原值或租金收入征收的是房產稅,按照評估價值征收的是房地產稅。由于房屋是要折舊的,而土地價格存在上漲趨勢,所以房地產評估價值中主要是土地升值部分,房地產稅的實質是土地漲價歸公。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詳細》》
【彭時代:學術奢靡是“四風”的衍生物】湖南理工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彭時代指出,從一定程度上說,學術奢靡是“四風”的衍生物,帶有明顯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特征,其間并不乏商品利益的驅動。首先是虛榮炫耀等功利思想作祟。學者大都有立德、立功、立言的追求,這本正常,但是有的學者卻超過了這個“度”,嫉妒他人日子過得滋潤、瀟灑,于是也不甘寂寞和清苦,企圖通過非正當途徑過上奢華的生活,甚至追求驕奢淫逸,以滿足自己“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和虛榮心。其次是世界觀、人生觀出現了偏差。有些學者登上事業的頂峰,難免自我膨脹,衣食無憂以后便奉行起享樂主義,追求個人的物質享受,滿足生理本能和感官刺激。再次,學術壟斷、學風浮躁也與學術奢靡之風息息相關。學術的精神本是獨立自由探求真理,保持不沾染世俗名利的超然境界。然而當今的學術界,極少數所謂的學術權威、學術官員恣意妄為、自以為是、專橫獨斷、好大喜功,壟斷著學術話語權,其背后牽連著豐厚的利益,為學術奢靡之風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詳細》》
【朱旭峰:中國智庫沒有必要照搬美國“旋轉門”機制】
朱旭峰在《學習時報》上撰文指出,中國智庫發展應從實際情況出發,既要借鑒國外智庫發展模式中有益的經驗,又應避免照搬某個特定國家智庫的發展模式。以大家常提到的智庫“旋轉門”機制為例。美國智庫領導者經常會提到“旋轉門”機制是美國智庫賴以成功的法寶之一。進而,一些國內學者也提倡中國智庫應建立“旋轉門”機制。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除了美國以外,別的主要西方國家的智庫都不存在“旋轉門”機制。如此看來,中國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去照搬美國“旋轉門”機制。誠然,當前確有一些中國退休高級官員擔任民間或半官方智庫領導人,但這是轉型期中國自己的探索和創新,和美國智庫“旋轉門”并無太多關系。政府決策者和智庫為了適應中國社會的深刻轉型,正在進行著有益探索,并且為不同類型機構發揮各自能力優勢提供了舞臺。
(摘編自《學習時報》)詳細》》
【許嘉璐:有錢只是富,有文化才能貴】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北師大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長許嘉璐指出,當前“文化”之所以熱起來,首先是人民文化生活的急需,包括城鄉,尤其是農村。盡管當前整個社會道德嚴重缺失,可是人們心中還是向往著那種仁、義、禮、智、信的生活。人們慢慢明白了,光有錢只是富,富而不貴,有了文化才高貴。
其次是人民內心生活的急需。例如我們平日生活里感受到的代溝問題,過去只歸結于時代的改變和年齡的差距,其實它還是文化之溝、追求之溝。此外還有一個海溝,即海峽兩岸間的文化差異。這道溝不像余光中所說,窄窄的、淺淺的,這個溝很深。再有一個國溝,國和國之間的文化之溝。要和諧,要和平,靠什么?事實證明靠精確制導導彈獲得不了和平,多少錢都買不到平等。代溝、海溝和國溝都要靠文化來填平。
(摘編自《北京日報》)詳細》》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