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新的改革大考、新型城鎮化、道德誠信滑坡的原因、價值觀與國家形象、學術質疑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習近平: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21日在上海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會議并發表題為《積極樹立亞洲安全觀 共創安全合作新局面》的主旨講話。習近平強調,中國將同各方一道,積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搭建地區安全和合作新架構,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中國和平發展始于亞洲、依托亞洲、造福亞洲。中國人民愿意同各方一道努力,實現持久和平、共同發展的亞洲夢。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吳心伯:構建亞洲安全機制的最大挑戰是亞洲國家的信心問題】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吳心伯教授指出,構建亞洲安全機制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亞洲國家的信心問題,即亞洲能通過區域合作解決自身的安全問題,而非依賴區域外的大國來提供安全。這首先需要亞洲國家從觀念上實現突破,樹立自信和自主意識。其次,亞洲國家應采取具體行動,通過合作方式解決自身的安全挑戰,建立地區安全機制。
到目前為止,亞信峰會并不是一個機制化的亞洲安全合作平臺,峰會或將聚焦兩個方面,一是討論適合亞洲安全形勢的安全觀,二是如何通過亞信峰會進程推動亞洲安全機制建設。這需要亞信峰會的各成員國進行積極探索。亞洲已經到了構建安全機制的時候,此次亞信峰會將是促進亞洲安全機制構建的良機。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劉利:新型城鎮化要堅決摒棄賣地建房造空城的錯誤傾向】
重慶市江北區金融辦劉利認為,把產城融合發展作為關鍵之舉。新型城鎮化平臺在城鎮,關鍵在產業。要堅決摒棄賣地建房造空城的錯誤傾向,堅持產業跟著城市走、人口跟著產業走的思路,真正把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緊密結合起來,走產城融合發展的新路子,打牢新型城鎮化和農民市民化的產業基礎。要強化城市規劃的引領作用。按照集約用地的要求,優化城市土地空間布局,統籌考慮居住用地、產業用地、公共用地之間的關系,妥善處理好城市發展與產業布局,在城市建設、產業發展、農民就業協調互動基礎上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要發揮房地產建設的基礎性作用。既要擠掉過去城鎮化帶來的房地產泡沫,又要合理推動房地產業健康發展,支持房地產業繼續扮演好城鎮化先行軍角色,為城市發展制造業、服務業提供生產辦公之地,為進城農民提供安居之所,從而更好地發揮基礎性作用。要強化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堅持以產興城、產城互動的新型城鎮化思路,因地制宜布局發展相應產業。中心城區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近郊可以布局先進制造業和觀光休閑農業,遠郊鼓勵發展生態旅游業和特色農業,推動產業梯度布局,促進產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農民市民化良性互動和融合發展。
摘編自《光明日報》
【遲福林:“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新的改革大考】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新的改革大考。考得好,我國就將走上公平可持續的發展之路,就將邁進現代國家行列;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這是歷史性重要突破。今天,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折時期,改革正處于深水區和攻堅階段。與以往相比,改革的深刻性、復雜性、艱巨性前所未有。轉型與改革交織融合,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治理轉型都直接依賴于重大改革的突破;利益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需要在調整重大利益關系上取得進展;轉型倒逼改革,改革的時間和空間約束全面增強。改革大考重在以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為重點,實現全面改革的實質性突破;突破利益固化藩籬,這是改革歷史擔當面對的重大難題。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在利益結構固化的情況下,改革大考就是要敢于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推進改革。
摘編自《上海證券報》
【竹立家:社會問題和矛盾突出成為道德誠信滑坡的基本原因】
國家行政學院竹立家認為,隨著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改革逐步深入,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其基本表現形式就是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突出,成為深化改革和構建社會信任體系的障礙,這也是道德誠信滑坡的基本原因。由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發展,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呈現出開放性和多樣性的特點,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也出現多元化的趨勢,在這一過程中,社會信任和“誠信流失”問題已經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因此,以國家治理現代化為目標,通過打造公平正義的制度環境構建社會信任體系,強化道德誠信的制度環境,是推進社會主義社會秩序和安全的根本保障。
摘編自《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郭可: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全球表達和國家形象】
一國的價值觀最終體現在它的行為上,因此在對內積極培育和踐行的同時,也面臨著如何對外傳播和展示的問題。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學院院長、中國國際輿情中心主任郭可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表達了應有的大國自信,為豐富我國國家形象的內涵提供了哲學和理論支持,促使國家形象的評判標準和全球表達方式發生變化,有利于向世界表達中國價值觀,也為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建構真實有效的國家形象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路徑和思維模式。
摘編自《解放日報》
【胡解旺:“質疑”乃學術評價之魂】
嘉應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胡解旺指出,學術的繁榮昌盛不憚質疑,但絕不能被壓制。質疑就是進行學術挑刺,既有溫言細語式的柔情,也有面紅耳赤式的犀利,不論是何種方式,都不過立場不同、觀點相左的探索。質疑是為了更好地厘清真相,明辨事理。在學術領域中,許多問題并不是“非此即彼”那么簡單,只有通過嚴肅認真的探討和切磋,才能推動學術研究走向更高、更廣、更深。權威學者或后生晚輩,無論其研究時間長短、水平高低,均有追求真理的權利和義務。任何人都不可能處于絕對正確、毋庸置疑的境界。在任何領域,只要質疑之聲缺位,必然導致這門學科裹足不前,甚至危及其他學科。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