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華文化、干部下海、自貿區先行先試與立法關系、貧富差距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許嘉璐:中華文化走出去要“一體兩翼”】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著名文化學者許嘉璐在與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馮俊對談時表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需要我們從自己的文化根源上尋找答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就在于中國文化,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中華5000年文明的延續,中國離不開傳統文化這條臍帶的滋養,而現在從這條臍帶吸吮最少的營養就是倫理道德。因此,我們最緊迫的任務應該是“上學而下潛”,不帶宗教色彩地去喚醒潛藏在、隱伏在13億人每個人的心里的中華文化的基因。
中華文化走出去要“一體兩翼”。一體就是中國文化的理念,包括倫理,一翼是中醫,一翼是茶葉。中醫現在這個翅膀比較硬,茶葉需要扶植。現在世界上辦了四所中醫孔子學院,又辦了一所茶文化孔子學院。書畫、京戲、變臉、少林……是鳥身上的羽毛,沒有兩個翅膀很難飛起來,沒有羽毛也飛不起來。只有中醫和茶全面地、系統地從哲學到倫理都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身和心,是最切身的,因而其中的奧妙容易被接受。
摘編自《文匯報》
【李春成:“公共資源私人化”不足以證明禁止干部下海的正當性】
復旦大學公共行政系教授李春成認為,干部下海不啻是對我國政治與行政體制,尤其是對干部管理體制的一種挑戰。批評者對于干部下海的指責,有些強詞奪理。干部下海“洗錢”或“兌付權力”,即使存在,也并非由干部下海所引起的,下海只是其手段。所謂的“公共資源私人化”也并不足以證明禁止干部下海的正當性,因為幾乎任何一種職業經歷對于從業者都是一筆資源,我們為何禁止社會中其他人其他職業間的自由轉換呢?
價值多元、專業分工、社會分化、選擇自由、人口流動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在這樣的背景下堵截或禁止干部下海不僅僅是對公務員正當權利的侵害,也不利于我國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并與時代發展、政治文明發展的趨勢相背。擇業自由不僅僅是普通公民的一項權利,也是公務員的自由權。因此,我們思考如何應對干部下海可能伴生的問題這一價值困境的邏輯起點應該是:承認下海經商或從事其他職業是公務員的一項自由權利。承認這一點不僅意味著反對派的立場是錯的,而且也意味著那種強制干部下海的做法也是錯的。作為干部的一項自由權利,下海不下海應該由公務員自愿選擇。
摘編自《北京日報》
【丁偉:自貿區先行先試的探索性、前瞻性凸顯地方立法的艱巨性】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丁偉撰文指出,自貿試驗區的建設在我國是一種新的探索,既無先例可循,又無法照搬、移植國外的經驗,先行先試的探索性、前瞻性決定了地方立法的艱巨性,需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積極推進地方立法的進程。
一、先行先試對于踐行法制先行原則的特殊要求。自貿試驗區的建設不是形成“政策洼地”,而是打造“制度創新池”,先行先試的核心內容是制度創新。二、先行先試對于遵循法制統一原則的特殊要求。制定《自貿區條例》既要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又要嚴格遵循法制統一原則,不僭越立法權限,這對地方立法來說,不啻是一場嚴峻的考驗。三、先行先試對于更新立法理念、創新立法方式的特殊要求。以探索自由貿易試驗區為標志的新一輪對外開放的立法要求立法工作者及時更新立法理念,正確認識法律的階段性與改革發展前瞻性的關系、法律的穩定性與改革發展多變性的關系、法律的普適性與改革發展需求特殊性的關系。與此同時,為保持地方立法應有的穩定性、嚴肅性、前瞻性,應當注重從法律層面進行制度設計,使立法方式、條文表述等方面具有更強的適應性,這需要立法工作變革創新,善于運用獨辟蹊徑的立法智慧。
摘編自《上海證券報》
【李強:貧富差距問題要防止兩種極端】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強指出,在貧富差距問題上要防止兩種極端。第一種極端是,少數人壟斷財富,造成極大的社會不公。目前,多種社會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數超過了0.5,屬于很高的不平等程度了。財富的集中化程度過高,不利于中產社會的形成。第二種極端是民粹主義的社會風險。民粹主義是指一種極端的平民化立場,在中國社會很有市場。其基本特征包括:片面突出平民的價值觀和理念,主張依靠平民大眾對社會進行激進改革,刻意迎合大眾的情緒和意愿。“文化大革命”中的很多事件都是典型的民粹主義的體現。我國社會結構的特征是底層群體太大,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產生民粹主義。在目前的社會結構下,民粹主義比較流行。要高度警惕民粹主義對中國可能造成的風險與危害。以上兩種極端又是互相關聯的,越是貧富分化嚴重,民粹主義就越有市場,就越容易激化社會矛盾,從而造成惡性循環。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往往就是這兩種極端的耦合,所以,尤應予以高度關注。
摘編自《北京日報》
【趙暉: 應允許城里人去村里購房】
住建部村鎮建設司司長趙暉認為,新型城鎮化的目標是通過改革打破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最終完成工業化和現代化,《新型城鎮化規劃》成功的關鍵是如何更好地把握“村”的定位,應允許城里人去村里購買宅基地和房子,帶動村鎮發展和農戶增收。
長期來看,國家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改革:首先,要徹底打破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第二,村里也應該讓城里人去購買宅基地和房子,只有這樣才能把社會資金帶到農村,把農村建起來,帶動村鎮發展和農戶增收。這些資金要建立受益者分配機制,政府拿一部分,村集體可以拿一部分,農民可以拿走剩下的那一部分。最后,要真正打消農民跟市民的根本區別,這是早晚要走的最終道路。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陳曙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走向世界的“身份證”,要由自己書寫】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陳曙光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身份標識、文化符號和文化內核,是中國作為大國走向世界的“身份證”,是中國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名片,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的思想理論前提,是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身份密碼的“DNA”,是中國夢的價值愿景。唯有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清晰地界定“我是誰”,在與“他者”的比較中才能清晰地顯現自身的特殊性和差異性。
中國特色的核心價值觀必須由中國人自己書寫。以前由于我們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導致在意識形態領域難以掌控國際話語權,難以占領道德文化和價值觀的制高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向世人出示的一張名片。這張名片上寫什么,不寫什么,必須明確,不能含糊。如果我們自己含糊不清,就給了別人隨意杜撰和發揮的空間。越早在這張名片上寫上幾個光鮮亮麗的大字,明確界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等于給了世界一個了解中國的全新視角。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古麗阿扎提?吐爾遜:“東突”恐怖勢力發展趨勢】
新疆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古麗阿扎提?吐爾遜撰文指出,年紀輕、文化低、精通網絡、生活于虔誠的宗教家庭是這些恐怖分子的基本特征。近年屢屢在新疆制造恐怖事端的“東突”恐怖勢力的個體特征與當代國際恐怖主義分子的基本特征非常相似。
縱觀今后“東突”恐怖勢力發展趨勢,筆者認為將主要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東突”恐怖勢力的構成將會更加復雜。“東突”恐怖勢力構成的復雜化主要表現在“東突”勢力分布的復雜化、成員成分的復雜化和活動趨向的復雜化上。其次,“東突”恐怖勢力的犯罪手段將會更加多樣化。在所有的恐怖活動中,爆炸、暗殺、組織(策劃)騷(暴)亂是“東突”恐怖勢力最得心應手的幾種手段。其三,預防與打擊“東突”恐怖勢力的難度將會進一步加大。隨著“東突”恐怖勢力的復雜化和恐怖主義手段的多元化,今后中國政府預防和打擊恐怖主義的工作將會面臨更大的挑戰。
摘編自《現代國際關系》
【理論學術小講堂】
【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國運清明,民無饑饉,謂之小康”,追溯“小康”一詞,最早出自中國古代典籍《禮記》,原意指在古代自然經濟條件下國家比較安寧清明,百姓豐衣足食的社會狀態。反映出在生產力極其低下時期人們對理想社會的向往。
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小康”成為眾多仁人志士尋求社會變革的奮斗目標,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曾將“小康”概念作為自己的革命理想。他在《三民主義》中說,民有、民治、民享,就是所追求的大同小康世界。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后,中華民族對小康社會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1979年年末,鄧小平在會見來訪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提出,中國現代化所要達到的是小康狀態,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即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小康社會”從此成為中國人邁向物質文明社會耳熟能詳的代名詞。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運會召開之際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指出“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
(光明網記者 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