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體化不是扁平化、同質化
--- 專訪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吳唯佳
我國憲法中只有一個首都,設置政治副中心遠遠超出京津冀協調發展的范疇,屬于國家頂層設計的內容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吳銘 | 北京報道
學界之中,對京津冀一體化最早、最著名的研究,是由著名建筑學家、兩院院士吳良鏞主持的《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系列報告。
自2002年發布第一期至今,這個系列報告在首提“大北京”概念之后,對京津冀協同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到第三期發布,其多項內容被納入三地發展規劃。
就當前京津冀一體化的機遇等問題,《瞭望東方周刊》專訪了該系列報告的另一主要負責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建筑與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吳唯佳。他同時也是北京、廊坊、南通等地城市總體規劃以及天津、蘇州等地發展戰略研究的參與者。
此次采訪中,吳唯佳介紹了學界對京津冀一體化問題的研究歷史,這也是對這一區域一體化發展進程的回顧。
對于環北京地區的城市發展,他認為,科學建設“畿輔新區”將成為京津冀一體化的關鍵問題。
一體化30年推動未停歇
《瞭望東方周刊》:近幾十年來,國內學界對京津冀一體化的研究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吳唯佳:如果要回溯,還比較久遠。最近來說,應該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之初面臨著國家區域經濟分布的問題,中科院地理所以胡序威研究員為主的科研團隊圍繞京津唐作了一些研究,特別是考慮當時國家的產業布局,以北京、天津為重要節點的京津冀地區有較多的煤炭、鋼鐵資源,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所以就開始研究北京、天津、唐山之間的產業協調合作問題。
這個團隊的任務來源于原國家計委。當時的產業協作問題,還包括北京如何與河北合作,保障對首都農副產品的供給等。這項研究對國家的區域開發等決策產生了不小影響。
同期,吳良鏞院士和清華大學城市規劃教研組的學者們,也從舊城保護和區域發展角度參與了北京總體發展規劃的研究,著重考慮北京未來的空間發展問題。城市規劃非常重要,城市不是孤立的,總是和區域在一起。當時還考慮到,隨著北京市區的不斷增大,需要研究首都與北京市域以外地區的關系和布局安排問題。
清華大學當時的研究工作,對80年代北京市總體規劃的編制產生了很大影響,比如北京舊城如何保護等問題。
區域有總的發展要求,京津冀各有發展重點,這兩方面會有不同,致使三省市之間在各自發展訴求方面不能很好協調,進而造成現在的環境問題比較嚴重、產業不對接等問題。在土地開發方面,發展的早期就不一致,北京引進了不少工業企業,城區面積越來越大,不斷向外蔓延。
到了90年代,京津冀之間產業協作仍在計委系統下推進,其中也有一些成功之處,比如河北作為毗鄰北京的省份,它服務中央的要求是很明確的,包括對北京的農副產品供給、水資源調配,都能得到很好保障,但在河北省內的爭議也很大。
河北幾任領導都很重視與京津的關系,都明白河北的發展要圍繞如何發揮京津優勢來考慮,相繼提出了環首都圈、環渤海灣圈等想法。隨著河北沿海港口的開發建設,包括黃驊港、曹妃甸港等,河北把發展重點放在了沿海城市,比如唐山、滄州。黃驊港還是我國煤炭的重要輸送口岸。
在發展過程中,京津冀都非常重視工業企業或項目的引進,企業入駐時會考慮各方給予的條件,比如摩托羅拉在天津落戶,一些汽車企業在北京落戶等等。北京作為首都可以動用大城市優勢和更多的政治資源。天津、河北一些地方部門不能按照原來自己的設想吸引這些企業或項目落戶,就有怨言。這也是京津冀合作不暢的體現,這種情況不止出現在90年代,2000年后也有。
90年代末,在吳良鏞院士領導下開始研究“大北京”的構想,把我們研究長三角區域協調發展的思想挪了過來。當時的想法與吳良鏞院士和清華大學80年代對北京工作的想法是一脈相承的,覺得北京要發展,需要有一個區域統籌。而真正形成這個構想就到2000年了。
我們的思路是把北京的發展與區域的發展關聯起來,形成了《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報告》。第一期報告的發布引起很大轟動。國家發改委系統原先撤去了原國家計委的國土地區司。現在是由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負責長三角、京津冀等的經濟區規劃工作。
在國家多個部門和領導的努力下,促使京津冀三省市在2004年初達成了“廊坊共識”。三省市之間也有一些具體成果,比如首鋼的搬遷。
對天津的影響是,在北京奧運會即將召開的背景下,修建了京津城際鐵路,并推動了天津濱海新區的建立。
同時,第一期報告也推動了河北圍繞北京外圍的道路建設,開辟了一些新的進京高速公路,一定程度改善了北京外圍的河北城市間交通聯系,緩解了北京的區域交通壓力。第一期報告之后,清華大學團隊在吳院士的帶領下,又相繼發布了兩期報告,也都送往國家有關部門和相關機構參考。